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类演讲稿 > 比赛演讲稿 > 语文三分钟课前演讲

语文三分钟课前演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74K 次

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在当下这个高科技、高信息、高效率的现代社会,口语交际成为了人们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交际形式,口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几篇语文三分钟课前演讲,希望能帮到你哟。

语文三分钟课前演讲
语文三分钟课前演讲篇一

花儿绽放了,然后又凋谢了,周而复始的。我亲眼看到它们从夏季到深秋,就那样的盛开,然后飘零,最后枯萎。我努力的行驶着记忆的列车,在梦境里浮流水划过草地,洇湿了一片花儿盛开的沃土,然后越过高山秋穿过树林,微风使叶儿摆动起来了,那么萧瑟。一片片美丽的、馨香的花瓣落下了,但终究还是忘却了许多无关紧要的细节,花开时的记忆在花落的时候已经变的模糊不清了。记忆与忘却也许就犹如这花开活落般应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而不能刻意的喧嚣。

恋人说,我能忘记一个姓名,但却不可以忘记一段感情,哲人说,记忆是为了忘却,忘却也是为了更好的记忆。也许,当你想起一个人的时候,记忆会告诉你已经能忘记了他多长时间。当你忘记了一段刻骨的仇恨时,忘却会告诉你其实已经记忆了很久。对于往事来说,被记忆与被忘却是它必经的路途。记忆与忘却是一对永远的矛盾,也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前提和因果。它们是天敌,但似乎又是优化的朋友。想忘的,未必能忘;想记起的,也未必能记起来。

契可夫在小说中写到,一切都不可能成为过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犹太王的戒指上刻的铭文说,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忘记过去才能创建未来。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似乎各有各的道理,游荡在忘却与记忆的边缘,思绪随之飘回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个痛苦、阴暗的年代。法西斯的战火燃遍了整个世界,惨绝人寰的行经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

然而在战后,同为发动世界大战元凶的德国和日本却有着大相径庭的态度,德国一直铭记着自己带给世界人民的灾难,不时的寻找时机来弥补自己的罪过,尤其是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德国勃兰特在犹太殉难者墓碑前的坦然一跪,更是震惊了全世界。德国人对奥斯威辛劫难的认识和忏悔,使这个没有忘记历史的国家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认可与尊重。再看看太平洋上的那个岛国,对他们那些令人发指的行为总选择的是逃避的态度,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似乎想扭曲历史,想让时间去冲淡一切,想让世人忘记他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忘记对侵略者的仇恨,但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

忘记与记忆应该是有所选择的,而不是一味的包揽。海明威曾说过,记忆是生命的一种充实,忘却则是感情的一种升华。我们应时刻考虑怎样去协调记忆与忘却的关系,使之达到一种最佳完美的状态,就像是一对和谐的生活在一起的夫妻。经过相识相知,间或一些小小的风波,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记忆总要营造工程,而忘却则统筹废料的清理;记忆需要勤奋、毅力、细致,忘却可以以自然清静的方式完成一次次蜕变;他们共同营造了一个恬淡而丰足的家园。

花儿盛开的时候,我们总是忘记了它枯萎飘零的样子,而当它枯萎的时候,我们总能想起它娇艳欲滴的样子。人也许总是这样,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喜欢沉浸在过去的美好之中,而失去了对未来的追求,或者迷恋于对未来的幻想,而忘记了过去惨痛的教训。我们应能记忆,但更多的是忘却,忘却一切无意义、不愉快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智慧和快乐。我也应会忘却,但更应会记忆,忘却那随时可能滋生的刻骨仇恨,记忆住那曾经的往事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只有这样,我们在记忆与忘却的纠缠中,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人生的轨迹,才能真正完满人的内涵 。

花儿盛开的时候,就注定了它要枯萎的命运,而花儿飘零了也昭示着来年它会开出更加娇媚的花朵。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花开与花谢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实际上,记忆与忘却的争斗也从未停止过。在这个群居的社会里,数不清的缘故推动着记忆与忘却的对立,你想记忆的事件或应该保存的温暖却偏偏忘却,你想忘却的一些小过节与讨厌的恶习却偏偏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了记忆基因中。但我们应学会忍耐,学会等待,学会记忆,也学会忘却。古老的教科书上说,记忆可以充实我们的大脑,但也会不断带来无用的垃圾,我们应该不断的去清理。才能保持我们心灵的纯洁。成长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忘却可以使我们得到暂时的放松,但同样会使我们失去警惕之心,我们应将珍贵的东西放入内心深处,才不至于丢失。当记忆与忘却达到和花开与花落一样有规律可循的境界,一切自然都会美好起来的。

语文三分钟课前演讲篇二

春天被微风吹来了。扑面而来的春风让人平添了些许的春心春意,春天的景致令人兴奋、充满激情:春天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缠绵抒情的歌;春天是一个美丽的梦,春的弟弟妹妹夏季、秋和冬在春的引领下灿烂着,满眼的鲜活,满心的收获,满岁的厚重。

春天很美,美在一份清澈,美在一种苏醒,美在一种期望,美在一份豪情。“万美之中春为先,一粒种子在春天”。当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冬季的寒冷渐行渐远的时候,春风打着前站,春的讯息便愈发显出她的温情与轻盈,那是一份不需要装饰的自然地苏醒,是春的洒脱、种子的虚心和燕子的飞影、花开前的妖娆。

春天,最迷人的莫过于清晨的朝阳,黄昏的晚霞,春风搅动着柳条,和上晨光、晚照,天边的春日在树的缝隙中彩虹万点,在西山的头顶上酡红如醉。春意,悄悄地托叫春的小鸟在枝头鸣唱,雪默默地离开,回到了大地的怀抱大海的怀抱。春天的云,高傲地、深沉地飘着,不急不缓,徐徐地向着东方,越过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向着海岸。春风不寂寞,带着响哨,衬托着渐明渐暖的底色,把大地敲醒,把大山摇动,把江河苏畅。春的深意是暮色的夜空,是子时的脚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山万河敞开怀”,春的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说不出的迎春之美,万物苏醒的美,激情燃烧的美!

春天是温柔的,因为她是一位母亲。她孕育着将要成熟的每一粒种子;她抚育着每一片绿叶!春天不止播种,不止是耕耘,不止是沉寂,春天还呼唤,还歌唱,还欢呼。春天来了,盈盈春水,温柔明净的似母亲的眼睛,最是一泓纯水,浓情万千,风情百般,溪水从隙石间流淌出来,跳动着明快活泼的音符,流淌着春天的身影和神韵。

春天是多情的,因为她有那么多的产儿。春天洒下的种子,春天得到了收获!明净的春月更是多情,皎洁的月把清丽的余辉铺洒开来,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轻纱,透出温馨、宁静、梦幻般的美。

沐浴在这片银白的月辉之中,让你如醉如痴!如果你的身心任她触摸,她会浸润、渗进你心底每一寸荒芜,让你在不觉中变的生动而浪漫起来。

春天是含蓄蕴藉的。她饱历了春的繁盛、夏的热情,不再追逐浮华与赞誉,而是静静地、悄悄地融入一片淡淡的秋光之中。春天是多彩的,早春的墨绿与新绿,仲春的翠绿伴浓绿,暮春的正绿与葱绿,整个春天都伴有松柏的老绿,有了绿的底色为衬,那黄叶绿树红花紫英,还有那旷野,那长烟,那黄昏的牧童,那暮色里的笛声,那溶溶月色中的阵阵馨香,那阵阵馨香中的美丽背影……都是春天的画卷春天的故事。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在你的心头萦绕,牵动你一片片悠悠的远思……

所以,世人喜爱这淡泊平静春色,钟情这温柔多情的春韵,祈盼这情真无阻的春意!人们深深地被这无言的春心春品折服!

愿生命也是这样,没有太多烂漫的春花,没有太多喧闹的浮躁,只有一片安静纯净的春色,只有生命的成熟和深沉,只有像一片红枫那样热切真挚的青春之梦。

语文三分钟课前演讲篇三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人们往往把苦难看做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当然,苦难不同于主动的冒险,冒险有一种挑战的快感,而我们忍受苦难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为人生的消极面的苦难,它在人生中的意义总是完全消极的吗?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不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多数时候,我们是生活在外部世界上。我们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可是,当我们遭到厄运时,我们忙碌的身子停了下来。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眼光。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做觉悟的起点,都自有其深刻之处。人生固有悲剧的一面,对之视而不见未免肤浅。当然,我们要注意不因此而看破红尘。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苦难不仅提高我们的认识,而且也提高我们的人格。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譬如失恋,只要失恋者真心爱那个弃他而去的人,他就不可能不感到极大的痛苦。但是,同为失恋,有的人因此自暴自弃,委靡不振,有的人为之反目为仇,甚至行凶报复,有的人则怀着自尊和对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其间便有人格上的巨大差异。当然,每个人的人格并非一成不变的,他对痛苦的态度本身也在铸造着他的人格。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

凡苦难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质。不过,在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丧失了某种重要的价值,但同时人生中毕竟还存在着别的一些价值,它们鼓舞着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难。譬如说,一个失恋者即使已经对爱情根本失望,他仍然会为了事业或为了爱他的亲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种苦难,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着其余一切价值的毁灭,因而不可能从别的方面汲取承受它的勇气。在这种绝望的境遇中,如果说承受苦难仍有意义,那么,这意义几乎唯一地就在于承受苦难的方式本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名叫弗兰克的人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凡是被关进这个集中营的人几乎没有活着出来的希望,等待着他们的是毒气室和焚尸炉。弗兰克的父母、妻子、哥哥确实都遭到了这种厄运。但弗兰克极其偶然地活了下来,他写了一本非常感人的书讲他在集中营里的经历和思考。在几乎必死的前景下,他之所以没有被集中营里非人的苦难摧毁,正是因为他从承受苦难的方式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说得好: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终归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成就。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