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美德类演讲稿 > 青春励志 >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81K 次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精选13篇)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1

“嗯,挺好,体温都正常,呆在家里千万不要出门,有什么需要就跟我联系就好,我们都会尽量满足你们的需求。”1月31日一早,万载县白水乡卫生院医生丁某给小浩量完体温做好登记后,拎着医药箱又继续赶往下一户人家。

“这些返乡人员全都安排在家自我隔离,我们每天派专人上户给他们量体温,确保过了观察期再解除隔离。有些还住的挺远的,走路都要走半小时。”丁某笑着说道。

当前,疫情来势汹汹,席卷全国,面对严峻的防疫形式,万载县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放弃假期,坚守岗位,守护百姓的平安。

丁某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年35岁的他已有6年党龄。在此次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他除了在医院接诊、消毒以外,每天早晚还要和同事一起上户,为武汉等地返乡的村民测量体温、登记备案,还不定期到乡主干道上的疫情监测点轮值。从大年三十至今,他一直坚守在岗位上,还没回过一趟家,跟家人吃一顿团圆饭。

“某最近真挺累的,每天忙的晕头转向,又要接诊又要下乡,还要轮值,消杀也靠他,家里的事都顾不上了,他老婆都快要生了好像。”说起丁某,同事们都点头称赞。

说起妻子,丁某内心有些愧疚。妻子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党员,现今9月身孕有余,即将临盆。双脚有些水肿的她,行动多有不便,刚满三岁的儿子也只能由父母照顾。但父母年纪也大了,加上身体又不太好。母亲血压高,父亲左肾有结石、积水,年前做检查还发现肾脏内长了一颗95x72mm大小的囊肿。本打算趁着春节假期带父亲去大医院动手术,哪知计划赶不上变化,突然的疫情,让丁某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照顾家人了。听说母亲的降压药吃完了,他也只是在上户途中路过家门口时,把药扔进家里的院子后就转身回医院继续工作,连家门都没进。“我父亲是名老党员,从小他就教育我,要听党话,感党恩。我是儿子,是丈夫,但我更是医生。家人需要我,但白水的群众更需要我。国难当前,我必须舍小家,顾大家。”丁某态度坚定。

疫情就是集结号,自全县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启动后,全县广大党员争当表率,冲锋在前,像丁某一样的党员还有很多,他们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重返工作岗位,为生命站岗,让鲜艳的党旗高高飘扬在战“疫”第一线。舍身忘我的背后,是齐心协力对抗疫情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坚信:我们一定能早日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2

某镇某村党总支某支部党小组长某,今年已经 某 岁,但作为一名老党员和镇党代表,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爆发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新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中,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本色。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后,某在村疫情防控小组的带领下,日夜坚守在疫情处置和防控工作第一线,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努力克服条件简陋、生活不便、身体疲惫等诸多困难,全力以赴开展疫情宣传、卡口封堵、消毒灭源等各项工作,年近 60 岁的他,连续多日的工作,身体有些疲惫,但他依然坚持在一线,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党员无私奉献的情怀,彰显了担当有为的党员先锋本色。以身作则,靠前指挥。某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本色,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精心组织,靠前指挥,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群众由衷地说:“在关键时刻,还得靠党的组织。”组织党员对村组进行地毯式排查,了解外来人口,对来自湖北省各市、特别是疫情爆发最严重的武汉返乡人员和车辆进行劝返、宣传和登记,确保及时掌握、及时处置,充分发挥了党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为稳定我村防控形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实,像某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甘愿冒着被病毒传染的风险,冲在一线,向群众宣传疫情形势的严峻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他们不分日夜,不畏辛苦,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只因他们的名字叫“党员”,他们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3

2月4日,清晨7点的迓驾镇坝德村防控检查点内,由县工业和商务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某和他9名同事组成的疫情防控先锋队带着红袖标已经忙碌开来。这一上午,有邻村秀山县雅江镇美其村的村民来这里加灌煤气,他们要对过往村民测量体温,并逐一登记,还指定他们在检查点旁等候,由一名师傅将加灌好的煤气瓶送到他们手上。摆在检查点内的登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一位村民的出发地、目的地、来往事由和联系电话。

某还兼任村脱贫攻坚指挥长,老家在某荆州。自20__年3月驻村以来,一直没有回过老家。家里现有爷爷、奶奶及爸爸,疫情发生以来,他每天担心及牵挂着家人。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坚守在坝德村,每天只能在手机上默默关注着老家的疫情变化情况。问起他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某却目光坚定的说:“作为一名党员,在疫情面前,应该冲在前做表率,我们不能忘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在疫情防控一线,像某这样的党员还有很多。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松桃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组织全县由脱贫攻坚队变身的494个疫情防控先锋队,每天凌晨6:30便出现在街道、社区、村民组等疫情防控一线开展工作。面对疫情,向疫情“亮旗”“宣战”,让党旗在阵地飘扬起来。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4

20__年的新春如约而至。可是这一年的新春与往年的竭然不同.新型冠状疾病悄无声息地潜入了人们的身体,打破了原本快乐祥和的新春。有些行业的工作者为了我们人民的安全,不惜离开家人,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社会各界涌现出一大批“逆行者”。他们身处疫区,不惧个人安危,战斗在抗疫的第一线,给这个春节增添了浓浓的暖意。

于1月25日傍晚5时30分,我们无锡市首批28名医护人员离开了家人,坐上专列,出征驰援湖北,其中有许多人还自告奋勇要求赶奔湖北。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出征送行会上,市委书记黄钦勉励大家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充分展示无锡医疗队的过硬技术和良好形象。

正如春晚播出的《爱的桥梁》,一个个白衣天使们穿着一件件长长的大白褂,奔赴一线抢救着危在旦夕的病人,可他们一点儿都不担心自己的身体。

白衣天使们,在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里,你们奔赴一线,抢救病人.你们像一盏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进的方向;你们像一个舒适的枕头,使失眠的人们可以安心睡觉;你们像一个温暖的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不管病人病情多么严重,你们总能第-时间赶到,你们是多么得伟大!

疫情当前,爱不隔离。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因为有一个个“最美逆行者”的存在,是他们用“勇敢拼搏,不畏牺牲”的精神保护着我们。致敬这些“最美逆行者”,我们要用行动为他们点赞。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5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送战友踏征程,任重道远多艰辛……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兄弟,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这首歌词送予前往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的英雄们,伟大的逆行者,加油,等你们平安归来!

20__年伊始,春风还未吹遍祖国大地,有一种叫作“新型冠状病毒”的家伙,却猝不及防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成了不速之客。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肺炎,起初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病毒之前从未在人体中被发现,它具备人传染人的能力,因此做好自我保护工作非常重要,远离那些有呼吸道症状的感染人群。但是,那些白衣天使却顶风而上,不畏被感染的风险,成为逆行者来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望着他们义无反顾的背影,向他们致敬,愿他们早日打胜这场战役,早日平安回到亲人身边。

辕门外三声炮响如雷,天波府走出报国将。浙大一院的重症医学专家――郑霞医生,就是这些逆行的英雄中的一员,她从医15年,中共党员,医技精湛,在疫情来临时主动提出去武汉支援。她“丢下”了年迈的父母,做好了长期在武汉“战斗”的心理准备,带上行囊,带着伟大的背影,进入了疫情最核心的病房,开始武汉抗疫之战。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医疗专家们在隔离病房和负压病房工作,必须“全副武装”,防护服密闭闷热,穿着一个小时就会感到不适,而他们一穿就是整整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还要对着患者开展医疗和护理,经常汗流浃背,不吃不喝一整天。在这阴雨连绵的冬天,千家万户因为他们的守护而温暖,在这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他们离别家人,穿上战衣,以义无反顾的决心和战无不胜的信心迎险而上,他们是最美逆行者,最伟大的背影,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6

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是他们冲到了一线,是他们,不畏艰难。他们,就是来自各个省市的白衣天使,是抗病毒路上的逆行者。

八十三岁的钟南山爷爷,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十七年前,他曾坚定的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来,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的安全逆行的志,始终不变。

还有许多医生与护士,在大年三十,当我们吃着团圆饭,阖家欢乐的时候,他们却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人,踏上去武汉的战场。这些逆行者在医院战地中,为人民安全而战。

致敬逆行者,敬畏自然,守护生命。是他们用执着和坚守诠释着“爱的奉献”,诠释着“大医精诚”。我们由衷的向他们致敬。让我们众志成城一起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期待着他们早日归来阖家团圆,一起走上街头,繁花与共!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7

x,男,1980年2月出生,维吾尔族,,中共预备党员,20__年12月参加工作,20__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学历。现在新和县水利局工程股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某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部党组新时期的治水思路,践行“求真、务实、献身”的水利行业精神。在工作中,该同志能够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务实,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一、 政治坚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人在工作中,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全面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xx大》以来的一些列文件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坚定,不断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始终站在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始终把农田水利工作放在第一位,不论白天、黑夜,节假日,能够做到随叫随到,为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而努力,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杰出代表。

二、 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积极投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某同志参加工作7年以来,在水利工程岗位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积极进取,服从领导安排,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始终以党性为后盾,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以“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出色”为具体要求,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各尽职守、亲勤工作,出色的完成党赋予党务工作者的光荣任务,为党务工作和党的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和优异成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是一项造福于广大农牧民的事业,政策性强,渉及面广,同时,工程股人少,担着全县各乡(镇),农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任务十分艰巨。在这种情况下,他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坚持挑起了难度大,要求高的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竣工结算、勘测设计、施工指导工作,立志献身水利工程的亚森哈斯木十分清楚,要想真正胜任此项工作,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关于水利工程有关的规范和要求不断增强了他的理论知识,通过学习,他从一个缺乏经验的知识分子,提升到了一名精通水利工程工作的业务骨干。

三、 开拓业务领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了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真正服务于广大农牧民群众,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水利工程和参与水利工程事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水利工程带来的好处,他不断开拓进取,为了我县水利事业打下了好基础。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8

夏天来临之前,是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工区最忙之时。4月8日上午,工长王庭虎像每天那样,集合点名,安全宣誓,然后背上十几公斤的巡道工具,带着工友上道干活。

先是趴下,脸几乎贴到钢轨上,目测水平度;在关键处,用轨尺量水平、轨距;往前行进时,用长柄检查锤敲击钢轨和固定钢轨的每一个扣件……

繁忙的襄渝铁路,每7分钟就有一趟列车。旅客不会注意到,这些汗流浃背的养路工,有人身怀绝技;更难想到的是,旅途的安全和舒适,有赖于他们的技能和汗水。

耳目神技,让40余万零件万无一失

有这样一幅照片:铁路工人身体几乎趴在道床,耳朵贴近乌亮的钢轨,目视前方,凝神静气。人们都以为,那是用耳朵在“听”铁路,其实不对。“那是看,是眼睛目测钢轨的平滑度,因为身子趴得很低,耳朵快贴到钢轨上了,别人误以为是用耳朵在听。”王庭虎笑着说。

不过王庭虎确实可以用耳朵听出钢轨的毫发裂纹。他给记者现场演示:找到钢轨接头处——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蹲下,检查锤敲下去,“梆……”同时松开手柄,感觉锤的弹跳和钢轨的回声。看到记者一脸茫然,王庭虎解释说:“这就是好钢轨,回音响亮、持续,弹跳长而均匀;如果表面有裂纹,或者内部有伤,声音发木,弹跳短而不匀。”他告诉记者,用检查锤敲扣件,都是一样的道理。

去年3月8日,王庭虎就是靠这把小锤,在巡道中“听”出了一处道岔尖轨的细如发丝的裂纹。“道岔尖轨,位置很关键,如果断裂,列车过来会出大事故。”巴山工务车间书记魏尚宪说。

王庭虎的眼睛也特别厉害,趴下身子目测钢轨的水平度、弯道的平滑度,一眼看出去几十米、上百米,毫厘之差都逃不过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目测的结果再用轨尺测量确认,几乎没有走过眼。轨距,钢轨内侧的距离,全路以1435mm为基准,大6mm、小2mm,都是合格的;但王庭虎的标准是“1435mm±1”。“就是只允许有1毫米的正负误差,这比国家标准严格多少倍的标准,是在基础特别差的山区铁路上实现的。”巴山工务车间主任莫志明说。

依靠耳目神技,王庭虎常年徒步往返在他管辖的12公里铁道线上,一个来回,“脚数、耳听、目测”44160根枕木上的钢轨、441600颗道钉和扣件,万无一失。

20xx年来,巡查行走线路等于绕地球3圈多

王庭虎的养路神技不是等闲得来。

襄渝铁路巴山段是该路的最高峰,这里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最小的区间半径、最大的坡度等“六最”,被称为铁路的“地质博物馆”。

王庭虎1988年来到巴山铁路,赶上了铁路发展最快、跨度最大的时期:钢轨型号从43轨到50轨、60轨,越来越高级;单轨长度从12.5米到25米、跨区间全无缝轨,越来越长;轨枕从木枕到69型、二型、三型灰枕,越来越大;列车时速从50公里到60公里、140公里,越来越快……每次提升,都对养护的要求越来越精准。

“巴山铁路做到了38年零事故的全路最高纪录,凭什么?招术就是巴山精神,它培养了12个省部劳模、百名各级先进,全国劳模王庭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像道钉一样扎根巴山20xx年,做了20xx年的工长。”西铁局安康工务段书记谭宗林告诉记者。

大巴山2号隧道,是巴山铁路的“最短板”,渗水、翻浆不断,病害闻名于全国,只好限定时速15公里。可是王庭虎接过师父的接力棒,长期调养,现在已将这个卡脖子隧道的列车通过时速提高到90公里。“被判死刑的隧道”变成了优质隧道。

有人算过,王庭虎巡查线路,每巡查一遍弯腰1.1万次、记录1.1万个数据、检查几十万个道钉和扣件,20xx年来,这些重复动作都是天文数字。其中,仅行走的线路超过1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通过这些单调重复的劳动,他和工友们消除安全隐患2819起。

一杯水测出晃车仪测不出的隐患

王庭虎每次回家探亲都选择火车,上车后倒满满一杯水放在面前。别人纳闷:这人真怪,一口不喝,却一直盯着杯子。其实,这是王庭虎的特殊工作法。“空吊是特别隐蔽的病态,就是钢轨下面藏着暗洞,平常的检查发现不了,但列车驶过时钢轨会下沉。”

去年春运前,王庭虎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列车经过一个隧道时,杯中的水有旅客不易察觉的一晃,他记下了位置“K438+300”处。回来后仔细查找,发现列车通过时钢轨确有一沉。经过整治,“晃车仪测不出来”的隐患被排除。

王庭虎参观啤酒厂,看到原材料进去、易拉罐出来,他受到启发:把12公里线路划分为200米的单元,按照轻重缓急,每次集中力量,一次性、全方位养护,把每个单元都做成精品。

20xx年,“工厂化单元修”新理念开始在巴山铁路推开,至今已做完40个单元8公里线路。“重复劳动减少,效率显著提高。以前道岔每周要用一到两个天窗点来修,现在延长到一个月以上。”目前,该理念已走向全路。

道岔养护四步法,异体复查,大兵团移动式作业,不信眼睛信仪器,不靠估计靠科技……王庭虎总结的新理念、新方法还有不少。

眼下,王庭虎正在琢磨“集成式工具包”的事:“我想做个箱子,每样工具有专用地方,这样上工背起箱子就走,收工时缺什么也一眼能看出来。”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篇4

什么是大国工匠?怎样解释工匠精神?我们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班长王刚事迹中,能找到诠释这一问题最直接的答案。

王刚,黝黑、腼腆、消瘦,精神饱满,但又透着与三十多岁年轻人不同的沉着与稳重。或许这也是每一位大国工匠的“标配”。

他加工的铝片能薄如A4纸般的0.1毫米;他加工的铣床铣削能达到0.005毫米;他小孔铰削技术更能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王刚的简介,就是这位大国工匠的“功勋册”。

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1999年,刚从沈飞技校毕业的王刚如愿以偿的进到了沈飞公司。

从小住在飞机场附近,每天看着在沈飞工作的邻居整天出入自己向往的大门、听着战机在天空中飞过的轰隆声,早在初中的时候,王刚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进入沈飞工作。

确立了梦想,便一步步朝着目标奋进。每天苦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成绩优异的王刚被老师叫来谈话,想让王刚去考高中,接着考大学进入高等学府。“我想进入沈飞工作,要考沈飞技校。”一向腼腆的王刚此时没有丝毫犹豫。

他,做到了。

入厂后,王刚被分到“铣工”队伍。十七年如一日,王刚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到岗。总是缠着师傅给自己活做。

新员工进厂,都会有一年的实习期。当时厂里生产任务比较重、缺人手,之前也在这里实习过,领导找到王刚,希望他提前正式上岗。这正说到了王刚的心头好。

“一大早,就看到王刚铣床旁的一堆铝屑。”徒弟吴学文刚调到沈飞数控加工厂后早早来到公司,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虽然常年累月任务繁重,但王刚从没感到太大的压力。喜爱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在工友中是普遍的共识,可以说,若没有难题就是王刚最大的难题。

工作20xx年,王刚已数不清自己熬过了多少个攻坚克难的日日夜夜。

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每月工作时间都在300小时以上。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连续一个礼拜,王刚与工友连日加班。饿了,就拿面包、火腿肠、方便面充饥;困了,倒在厂房里的铁架床上小憩,从未松懈一步。“晚上回到家站在床边就能睡着。”王刚说。

入职第一个月就和其他老师傅一样,完成了定额任务。

“多造出一件好产品,就是为国家做贡献。”把工作培养成爱好,是王刚在工作之余的另一成就。午休间隙,工友们在工厂空地拉网起架,打羽毛球、踢毽子、打桌球,无不散发着青春的活力。而往往在劳模工作室的角落里才能看到王刚的身影,静静地看书、思索着技术难题该怎样解决。“年轻时候也爱运动,学过武术,不过最爱的还是逛书店、下象棋。”

不断刷新技能高度

“精雕细琢,把每一件东西都当成艺术品。”工作伊始,王刚就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他延续了师傅张显育的良好工作习惯。

“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要求。”问到有什么独门绝技与他人不同,羞涩的王刚说到,“为确保加工质量,每次在干活之前,我都在脑海中先模拟一遍加工内容,找出有没有疏漏或者改进之处。”工作流程犹如欧洲早期古老的记忆宫殿般在脑海中清晰显现。

与自己比速度,将之前干活花费的时间与现在做较量;与自己比精度,缩小至少一半以上规定的零件误差范围;与自己比温度,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只增不减。

“做任何事情都要精益求精,飞机上更要保证零件的安全运行。”不断挑战自我极限,才年能达到20xx年生产上万飞机零件无一废品的高度。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在转型。同时也在强迫着技工技能需要不懈地提升。“活到老,学到老。”坚持终身学习,汲取养分是王刚奋力向前的保障。

除却铣工知识外,数控加工技术知识,是王刚下一部要学习的方向。

加工精度达到0.005毫米背后的初心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大国工匠的匠人不是好匠人。”

在一次沈飞公司领导去波音公司参观学习回来的交流会上,王刚得知其中一展示工件加工精度达到0.25毫米,而当时王刚徒弟能达到0.3毫米的精度。心里便暗暗较起劲来,“他们能做到,我们一定能做的更好,我一定要超过他们。”

紧接着,王刚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加工实验,把最小的加工壁厚挑战到薄如A4纸的0.1毫米。“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0.1毫米已是在挑战自我极限,但是王刚并不满意,经过不间歇的反复实验,王刚迎来了自己技能新高度——铣床铣削加工的手工精度达0.005毫米。

像以往临危受命、攻克技术难题、优化一项技术后一样,王刚心中油然升起一丝成功的自豪感。

坚忍不拔、敢于拼搏、不服输、默默奉献,是沈飞数控加工厂工会主席焦威东形容的王刚。“他几乎要把铣床旁的水泥地磨出坑来。”徒弟吴学文说到。

王刚恳干,“豁”得出去,是厂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既做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付出。”

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完成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双桨单舟总争渡,千帆竞发渡江海。”王刚深知,要永远站在技术先列,也必须要带动身边工友“万象争先”,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

20xx年9月19日,在沈飞的厂房里,军事化管理的首支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组成立,唱响了中航工业“四歌”,至今,从未间断。

不到5年的时间里,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安康杯”竞赛先进班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沈阳市先进集体、沈阳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由他率领的团队不仅攻克了413项科研生产重大技术和质量难题,还发明了12项国家专利,创造经济效益1.9176亿元。

20xx年,在某型号生产研制关键阶段,王刚带领他的年轻团队创造了全部产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迹。在新机试制生产阶段,恰恰是问题高发的时期,质量问题、研制生产阶段各种问题都会随之而来。这一次,他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这在沈飞研制历史上还是首例。

20xx年带领徒弟吴学文参加全国铣工技能大赛,两人既是师徒,又是竞争对手。晚上回到宾馆,扔不忘向徒弟讲解疑难。发现徒弟走路困难,得知吴学文后脚跟长了骨刺,正值大赛集训攻坚期,王刚放弃半天的集训机会,到外边顶着烈日为徒弟找寻购买厚的毡垫,在脚跟处挖了个洞。徒弟看着工服几乎全部被汗浸湿的师傅,现在谈及,仍热泪盈眶。

忠诚筑魂,灵魂因忠诚而高尚;百炼成钢,钢铁经过锤炼更坚韧。在王刚的心里,什么也没有沈飞人特有的航空情结更重、更珍贵。高薪没有动摇他,荣誉和光环也没让他陶醉,王刚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本色。很多人常劝他说该功成身退、多为自己和家庭考虑考虑了,王刚总是一笑了之。

“只想带她出门旅行”

谈及爱人,王刚停顿良久,眼里闪过一丝泪光,对妻子怀着满腹的愧疚。20xx年,王刚与妻子陈丽在相识两年后步入婚姻殿堂。婚后还没来得及“蜜月旅行”,王刚便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日常回家大部分时间也是在钻研工作中的事情,妻子对此也从未有过怨言,也从未提过多要求。

今年5月,妻子因肺癌脑转移,颅内压增高导致双目失明。陈丽得病后,每月自负的治疗费就在上万元。“就是把房子卖了,也要把陈丽的病治好。”

两人婚后几乎从未出过沈阳。“马上要迎来十一,准备带妻子在沈阳周边转转。”

王刚,一个“扫地僧”般低调的技术大拿,每天都在不断努力的成为好班长、好师傅、好丈夫。

王刚身上所体现的坚定信念、大爱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9

x,男,19x年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09406011班班长,曾任大学生通讯社办公室主任、副社长、《学工经纬》杂志编辑、材料学院团委宣传部部长,现任江苏科技大学微博研习会主席。曾先后获得全国“百佳会长”、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江苏省关工委“文明伴我行”专题教育活动征文比赛二等奖。20x年3月,他代表我校赴北京参加由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高校微博研究会学习沙龙,与来自全国60所“211”高校微博研究会主席交流、学习。

推陈出新,思考是最好的源泉

出于对文字的热爱,与通讯社结缘后的陈克伟,凭借着对新闻的敏感,渐渐迷上了“新媒体”——微博。20x年2月,他向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递交应聘腾讯微博校园大使的简历,通过公司的层层选拔,竞聘到江苏科技大学腾讯微博校园大使职务,并通过公司对微博的系统培训,对微博这一新兴媒体有了更加充分的认知。担任校园大使后,为了能够迅速提高业务素质,他以个人的名义在学校邀请各级学院团委的新闻负责人以及学生会主席,参加“江苏科技大学新媒体发展推进会”,旨在提高学校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当时,全国各个高校尚未兴起团系统微博,他曾率先在自己学院鼓励学生组织使用微博,并教会他们新媒体各方面的基本素质。

自从当上腾讯微博校园大使之后,他接触到许多大学生“微博达人”,学到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许多东西,他通过与“微博达人”的对比,渐渐的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同时,他还运营“江苏科技大学新闻哥”这一微博账号,与全国400多个高校新闻哥交流,更加深了对新闻和微博的理解。他运营的

新闻哥帐号在全国也算是佼佼者,所发微博曾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新闻”。

通过对新闻以及新媒体的执著追求与不断付出,他最终被评为“江苏科技大学健康微博之星”。此外,他个人的先进事迹也曾在《金陵晚报》、《京江晚报》等报纸专题报道。

实干创新,行动是最好的展现

其实,与其个人发展,不如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学习新媒体,用好新媒体。成立一个团队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萌生。20__年8月,他得知腾讯微博教育频道成立了“腾讯微博高校研究会项目组”。当时,项目组在全国所有“985”、“211”高校中成立微博研究会。由于江苏科技大学并不属于上述的范围之内,他通过与腾讯微博高校研究会项目组负责人商量,表示自己学校已经具备了成立相关学生组织的能力,而且学校的同学也对微博有所感兴趣。最终,在他的争取之下,江苏科技大学获得了建立微博研究会的资格。同年9月,江苏科技大学微博研习会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保卫处等部门的见证下,正式成立了。该社团挂靠于学生工作处,受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领导和指导,社团以“研究”、“创造”、“分享”、“实践”为核心理念。

研习会成立之后,他立即投入到全校团系统的微博体系建设中,目前,学校团系统微博体系也初见成效。去年10月至今,他先后到各个学院开展新媒体培训班近10次,将自己运营微博的心得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12月,他还组织学校老师、学生参加新媒体发展论坛,互相交流新媒体学习心得。此外,在12月份,他还组织对微博研究感兴趣的社团成员申报20__年度本科生创新计划相关课题,将微博研究落实到实处。虽然研习会成立才半年的时间,但是在全国60所高校中,成绩斐然,名列前茅。20x年12月,在腾讯微博教育频道推出“20__年高校新媒体发展报告”中,他带领微博研习会的同学在学校积极开展新媒体方面的调研,向这份报告提供了500余份真实、有效的数据。

校团委副书记薛泉祥老师曾经这样评价过他:“只要你专注于某一方面的研究,你就会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陈克伟做到了,他对于微博的研究在我们学校范围内已经算是一个‘专家’了,在我们学校同学中也算是佼佼者了。”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10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家盛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家盛,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家盛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家盛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耿家盛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家盛说。

技校毕业的耿家盛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耿家盛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耿家盛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耿家盛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家盛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家盛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家盛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篇2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家盛,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家盛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别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xx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家盛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家盛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CAD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家盛多了一个去处——“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0xx年以来,他带了20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都被他拒绝。“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家盛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快乐的。

耿家盛说,“中国制造20xx”、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家盛坚定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11

x,是我校的一名班主任教师,20__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营口教学区,自20__年参加教育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教学工作,今年又担任我校少先大队辅导员。她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教师。

一、她是一名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

王凤霞同志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她家住凤城市宝山镇仲林村三组,距我镇近50公里的路,现在任教村小距我镇中心校15公里。一般的男教师也做不到的,何况她一位年轻女教师。为了方便教学她就住在中心校的幼儿楼里,遇到风雨天虽然路程远但她从来没有迟到过,去年冬天的早晨自己骑摩托车上班,在拐弯处摔倒了,裤子碎了、膝盖破了,手流血了她默默地没说一句怨气的话,反而微笑进教室给学生上课。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她从不放过每次学习机会,按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工作中她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了较快地提高。

二、她是一名创新型的青年教师

她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大胆尝试创新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中能够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提高学生能力。在教学《泉水》一课时,她就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山村的孩子对泉水是比较熟悉的,只要教师能合理运用好学生这一特点,这篇课文能特别精彩,王老师就做的很出色。这篇课文的教学得到丹东市相关领导的好评。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实行“活动化”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教材的理解、自主探究和同伴合作交流;广泛的开展课外阅读、师生互相交流阅读体会。同时也使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得到体验。经过不断的努力,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三、她是一名有爱心的青年教师

从教以来她一直担任班主任教学工作,为了较好完成班主任的工作,王老师用爱心塑造师魂,并始终把爱学生放到第一位。是呀!一位教师不管你的水平有多高、能力有多强,要是对学生没有爱心,那样谈什么教育都是白费的。精心呵护着班级里的每个孩子。与孩子们平等相处,做他们的好朋友,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积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相处。对学生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地给他们以热情帮助,使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班里的曲思宇在同学面前从来不敢说话,哪怕是下课了他也是不敢说话。王老师就想方设法给他创造机会,处处鼓励他说,奖励他说,下课了王老师就和他俩一帮与同学做游戏,上课时王老师也和他“一伙”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现在曲思宇同学有兴趣了,有时候主动找老师做游戏,课堂上也敢于发言了,曲思宇同学的改变令家长特别高兴,家长十分感谢王老师。在课下,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她都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只有当学生接受了老师,才能以主动的心态接受老师的教育。生活上关爱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学习上启发引导学生,做到用爱心温暖学生,用童心去理解学生,用耐心去引导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她是一名业务精湛、投身教学的青年教师。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没有在教育教学成绩上停滞不前,一直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对待自己,在教学上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总是喜欢上她的课。一直都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她的工作态度就是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是脚踏实地、尽心尽责,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自担任少先大队辅导员工作起,对全校的每一名学生生活都熟记于心,对本职工作任劳任怨,从不叫苦。每一项工作都是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她把自己学到的班级管理经验与少先队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促使班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是永无止境的探索,是永不停步的追求,王老师把她的青春和热情挥洒在这块土地上,相信未来她必将收获那一路更绚丽的风景!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12

自20__年8月工作以来,就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服从领导分配,根据工作需要,哪里有重担,我就挑哪里,哪里有困难,我就教哪个班级.我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我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

一、在领导的期望中我快乐成长

领导为了引领我的成长, 多次为我创造条件,使我有机会听到教育专家和教育名家讲座和讲课,常听名家教诲,不要把教师当谋生的职业,而要当作事业。身为第一线的教师,多次得到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使我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我在工作中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热爱学生,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20__年至20__年度、20__年至20__年度在班级工作中成绩显著,被新沂市教育局评为优秀班主任,因在德育工作中成绩著, 20__年、20__年、20__年、20__年、20__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__年我还参加教学设计大赛《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荣获一等奖。20__年暑期我利用值班时间为全班学生补课四天。我所带的班级教学成绩在镇抽考统考中多次名列前茅. 20__年全镇第二、20__年、20__年、20__年均考全镇第一。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课堂组织教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备课上课之余,便广泛涉猎专业书籍和相邻学科的书籍,把读书看报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我深切体会到,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

记得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在读中发现问题,又在读中解决问题。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兼班主任,站在新旧教材、新旧观念的交叉点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合理,乃至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巧妙地融合在教学环节的细枝末节中,从容、睿智、幽默、深刻、简洁地把课上的平实、朴实、扎实,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二、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我幸福的源泉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尊重之心,而这种关爱、理解、平等、尊重常常渗透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举动之中。我深深地知道,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让学生记一辈子,甚至影响到他的人生。教育引导学生要讲究方法,不宜大张旗鼓,众人皆知,而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22学习抗击疫情个人事迹有感_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13

x,男,28岁,永年县第一医院外三科副主任, 主治医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本院外科临床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一手过硬的神经外科手术技巧,超前的手术理念。工作认真负责,技术精益求精,并能把国内先进的医疗技术、治疗理念结合本院实际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引进的重型颅骨损伤大骨瓣减压术方法填补了永年县空白。于x—x年度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期间,有幸获得时任神经外科主任刘吉祥副院长亲自指导,带教一年间,参与完成神经外科手术400余例,并且还得到前来会诊手术的北京天坛医院、天津环湖医院的知名专家亲自指导,为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手术操作技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参与著作的《脑外伤后无动性缄默症临床研究40例》已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综合临床》上发表,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合作的《颈前路微创治疗颈椎病》已取得x年度的邯郸市科技局的立项。因工作突出,多次被医院评为“十佳医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现在职攻读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神经外科病人多、急诊多,众所周知,大脑是人的生命中枢,容不得丝毫闪失,特别是对危重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x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接到急诊科的会诊电话,患者是一个39岁的男性因突发昏迷入院,经ct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当时急诊为患者行脑出血血肿钻孔引流术,手术非常顺利,但是仅仅术后2个小时患者病情再度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并发脑疝,紧急复查头ct发现患者二次出血,出血量较上次明显增多,果断为患者再次手术,结合病情采取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由于出血位于重要的神经功能区,位置较深,周围遍布血管神经,稍有不慎,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经过四个多小时的精心操作,终于完成了手术,这时才发现已近第二日中午,连续十多个小时的工作,中间更是滴水未进,手术中已将自己与患者的安危融为了一体,凭着这种坚韧的毅力坚持做完了手术。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习以为常。术后患者持续昏迷不醒,接着又出现了高热血凝、肺部感染等脑损伤后严重并发症,为了能随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每天都是最先来最后一个离开,期间查阅大量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中西药联合应用,患者在一周后脱离了危险,逐渐清醒。由于出血部位位于重要功能区,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是在所难免的,患者情绪一度非常低落,针对患者这种心理,多次鼓励患者坚持康复锻炼,为其树立康复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其父再三感谢,道出真情,他们家是祖传中医,发病后经过他的多年行医经验,其子的生命是九死一生,并且是二次出血,抢救过来的希望非常渺茫,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咱们县级医院能够救治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业务上精益求精。神经外科在我国属于新兴的前沿学科,无论从手术方式还是治疗理念上来讲总是更新最快、最多的学科,为了使我县病人得到更好的、更前沿的治疗,总是不断的从各种途径汲取新知识、新观点,与科室内同事团结协作,不断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大胆创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最新的、最成熟的治疗理念、手术技术服务于患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生存质量,取得了可惜的业绩。在去年除夕夜的鞭炮声中,采用新的术式,成功的为一名32岁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应用更加完善的治疗理念,从药物的剂量、应用时间、方法等微小细节做起,配合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使患者在术后第八周能够站立行走。看到家属满意的笑脸,自己的心中除了成就感外,油然而生的更是一种责任感,更加明白自己的社会使命,要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把握最新的学术动态,积极的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认为每个人的进步都得益于我们祖国的强大、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们医院近年来跨越式的发展,为我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感谢县领导对我们医院的支持,感谢我们院领导高瞻远瞩的管理决策。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大医精诚论》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 同样,作为现代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更要以先辈榜样,时刻牢记职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恪守医德,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地钻研专业知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为造福我县百姓做出自己的贡献。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