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类演讲稿 > 比赛演讲稿 > 演讲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演讲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8W 次

演讲是人类传播思想的古老而重要的方式之一。与个人之间的语言传播和书面语言的传播方式相比,演讲同样需要遵循语言表达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如合乎语法、讲究修辞等。演讲更为讲究视听结合的效果、情感参与的作用和临场应变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种关于演讲的表达技巧,希望能够帮到你。

演讲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演讲的表达技巧

一、语音技巧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必须加强语音训练。“声乃气之源”,发音的基础之一是呼吸。响亮、动听的声音与科学的呼吸训练是分不开的。演讲者要善于掌握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控制气息。一般来讲,采用胸膛式呼吸较好,这种呼吸是通过横隔膜的收缩和放松来进行的,气量大,能为发音提供充足的动力。平日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为正确地吐字发声打好基础。

吐字发音要做到音节正确、准确,完全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戏曲艺术所谓的“吐字归音”训练,其目的就在于美化音色,使字音纯正、清晰、响亮、圆润,富有表现力。它要求发音时咬准字头(即读准声母),吐清字腹(即读清韵头、韵腹)和收准字尾(即读准韵尾)。“吐字”时,发音力量集中于“字头”上,“归音”时要读准每个音节的韵尾,即要求“到位”。总之,发音时要正确把握每个音节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演讲者平日要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同时为了做到语句流畅,干净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据自己的发音难点,选择一些绕口令和有一定难度的语言片断,进行快口训练,力求做到吐字准确、快速、流畅,快而不乱,语气连贯,不增减词句。

音量大小变化有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演讲者要学会准确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变化。在情感激荡的地方,意思重复之处,音量要大些,反之则要不些。音量大不变化要自然、流畅,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音量大小变化也要恰当、适度,不能大到声嘶力竟,也不能小得无法听清。此外,演讲者平时还要学会准确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运用规律,以便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点,多用来表示惊疑、欢乐、赞叹等情感;中音比较丰富多采,多用业表示舒缓的感情;低音则比较低沉、宽厚,多用来表示沉郁、压抑悲哀之情。这些训练最好是通过朗诵进行。

二、语调技巧

语调包括停顿、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语调训练是口语表达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演讲者应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1.顿挫

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语法停顿既能满足演讲者自然换气润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讲的语句、段落层次分明。语法停顿一般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按标点停顿,但有时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份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可作适当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或突出某一事物。

感情停顿是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感情停顿常常以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来表现,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得更加自然清楚。一般来讲,在列举事例之前,略作停顿,能引起听众独立思考;在作出妙语惊人的回答之后,稍作停顿,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讲出奇闻轶事和精彩见解之后,在听众赞叹之余,特意停顿,可加深听众印象,引起联想;在话题转移之际或会场气氛热烈之时,稍稍停顿,可加深听众记忆,给听众以领会抒情之机。同时,恰当的特殊停顿,也可以使演讲者本身赢得调整情绪的时机。

2、轻重

在演讲时,人们常常把某些词语讲得比一般词语重些或轻些,这样便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若按声音强弱划分,重音可分为轻读型重音和重读型重音。

若按表现思想感情、内容重点或句子语法结构来划分,重音可分为感情重音、逻辑重音和语法重音。

3、抑扬

语调大体可分为四种,即平直调、高升调、曲折调、降抑调。

4、缓急--弛缓结合

语速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谈话,每分钟讲大约120-150个字。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没有变化。演讲的速率不能总是“一崭齐”,要做到急缓有致。

演讲语速要做到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自然,错落有致。这样,便能显示出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使演讲具有音乐美。长时间的快会“供过于求”,引起烦躁,听众不易全面了解内容,理解感情;太慢则“则过于求”,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提不起来。

5.节奏--起伏结合

对艺术来说,节奏是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变化。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一书中指出,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感情)的传达媒介。据此分析,演讲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松散,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演讲者的举止等要素的秩序、有规律、的节拍的组合,便形成了演讲的节奏。常见的演讲节奏有轻快型、持重型、平缓型、急促型、低抑型等。

演讲表达时需要注意:

一、形象化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类85%以上的知识,是通过视觉印象被我们吸收的。为了增强视听效果,演讲者当然应该注意自己的外貌形象和态势动作,但更为重要的是,演讲者要善于调动语言表达手段,让抽象的哲理物化为活动的景象,让空洞的说教转化为鲜明的画面。演讲要做到形象化,最有效的办法是充分运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段。

二、个性化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演讲者要力求突出演讲的个性风格,创造独特的“我”。伟大的演讲家都具有自己的演讲风格。如鲁迅先生的演讲风格是分析深刻、外冷内热、富于哲理;郭沫若的演讲风格是热情洋溢、奔放不羁、文采华丽;毛泽东的演讲风格是通俗风趣、论证严谨、民族特色浓厚。演讲的个性首先体现着演讲者自己的个性。影响演讲者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家庭环境、文化修养、生活经历、职业等。

演讲风格的个性化还应体现为演讲中涉及的人物的个性。对演讲中涉及的人物,不应仅仅只是一种平铺直叙的交待,而应通过细节描写、对话模拟、形态模仿等手法,充分表现人物个性。某些演讲无法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听众对演讲主题和基本内容又挑不出更多的毛病,其失败原因往往就是缺乏鲜明的个性。可以这样说。缺乏个性,任何人都可以上台照念一通的演讲词只能是昙花一现的演讲。

三、口语化

听众对演讲的接受效应首先取决于听众是否清晰地接受了演讲者的话语。演讲不同于书面语言,听众在现场中不可能有更多的余暇思考和猜测某些生僻的词语和隐晦的思想,更不可能像阅读书面文章那样进行多次反复。口头语言的传输和接受特点决定了演讲语言要尽量做到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瞬间感染力。被誉为中国语言大师的着名作家老舍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着作差不多也就是文字清浅简练的着作。”老舍的结论对演讲同样适用。

四、幽默法

美国人约翰·哈斯灵在《演讲入门》一书中写道:“幽默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你讲得听众眉开眼笑时,他们也就主动参与了思想交流过程。”哈斯灵实际上已经总结了幽默在演讲中的两大作用:建立友好关系和促进思想交流。

运用幽默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从构成幽默的方法介绍幽默在演讲中的运用:

1.故意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扩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形象、作用和程度,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夸张可以构成幽默。

2.正反颠倒。正反颠倒,俗称说反话,也是构成幽默的常用手法。

3.设置“包袱”。相声中常用设“包袱”、“抖包袱”的手法构成幽默。演讲也可以借鉴相声的表演艺术,先设置一个疑问,然后加以解答,通过机智风趣的解答构成幽默。

4.移花接木。当甲、乙环境互换和甲、乙词语互换时,都能造成移花接木的幽默效果。

5.如实陈述。生活中有些可笑之事,不需加工,原样讲述,就能够产生幽默效果。

运用幽默技巧要注意两点:

第一,材料和语言不能庸俗低级;

第二,幽默要紧扣主题,份量适当,切忌喧宾夺主。

五、迂回法

演讲者有时并不直接了当地阐明演讲主题而是采取反证、说反话、先贬后褒等手法,迂回到达演讲主题。在某种情况下,迂回法能够造成峰回路转、恍然大悟的演讲效果。

六、悬念法

演讲者要设法使听众进入自己的演讲思路,使听众随着演讲的进程思考、等待和惊奇,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制造悬念。

七、引用法

悠久的人类文化和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注定了演讲者永远不可能是创造一切的“上帝”,演讲内容永远不可能通篇都是演讲者独有的见闻和思索。因此,“引用”就成了演讲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有效技巧。

(一)引用的主要类型

(1)、原文引用。演游者把要引用的材料一字不改地转述给听众,表现在书面上即是引用材料加上引号。原文引用的材料一般是简短的言论。

(2)、改造引用。为了简练和便于叙述,演讲者对要引用的材料进行某些归纳、删节和加工。改造引用的材料一般是有情节的事例。如毛泽东在演讲中引用“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有时,演讲者也对人们所熟知的典故、成语、谚语等进行换意改造引用,以获得某种特殊效果。如把“不学无术”改造成“不学有术”;把“人一走,茶就凉”改造成“人一走,茶不凉”等等。

(3)、虚拟引用。演讲者在不违背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虚拟某些言论或事例。演讲者通过虚拟情节的模拟,维妙维肖地说明了良好的口才是通过锻炼而获得的。

(二)引用的作用与技巧

运用引用,决不是为了炫耀演讲者的学识,而是为了充分论证和表达演讲者的思想和感情,即为演讲主题服务

精妙的引用使演讲生辉,蹩脚的引用则使听众倒胃口。运用引用要做到“三要”与“三忌”:

第一,要丝丝入扣,忌离题万里。演讲者要在深刻把握主题的基础上选择引用材料。如果引用材料偏离演讲主题十万八千里,演讲者越是声情并茂,越是会增加听众被误导的可能性。

第二,要画龙点睛,忌喧宾夺主。演讲者只能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安排少量高于“我”但为“我”所用的引用。演讲中过多依靠引用,演讲者的自我见解和个性特点就受到了排斥,演讲者变成了有生命的傀儡。个别演讲者喜欢大量引用名人言论和古典诗词,这又有意无意地构成了卖弄学识、哗众取宠的嫌疑。

第三,要标新立异,忌陈词滥调。演讲者只有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才能推出令听众耳目一新的引用。演讲中引用一些平庸、陈旧的材料,反而会冲淡演讲的意境。在同一场演讲中,多个演讲者如引用同一材料,最易给听众留下笑柄。如某场演讲先后有七位演讲者引用夏明翰烈士“砍头不要紧”的就义诗,被听众讥讽为“我们的演讲者比国民党刽子手还残忍”。

八、代 词

“你、你们,我、我们”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代词,但在演讲中使用是否得体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你、你们”使用得当,可以使听众的注意力保持在顶峰状态,因为它时刻提醒听众维持一种自我感知的心理状态。例如,当需要就“硫酸”的作用做一次科普演讲时,可以这样告诉听众:“硫酸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方面都有关系。如果没有了硫酸,汽车将无法行驶,你必须像古时候那样骑马或驾驶马车,因为在提炼汽油时,必须广泛应用到硫酸。不管是照亮你办公室的电灯,还是夜晚引导你上床的小灯,这一切如果没有了硫酸,都将成为不可能。在你还没有和你的毛巾打交道之前,毛巾就已经和硫酸打过交道了。你使用过的梳子也需要硫酸处理。你的刮胡子刀片当初在经过锻炼后,也一定曾经浸在硫酸中处理过。”

但是,“你、你们”的使用,又可能在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制造心理鸿沟。而造成这种鸿沟的原因是:演讲者显示出的居高临下的身份,使听众不愿接受;演讲者抨击或说明的事理刺伤了听众。例如,在一次语言学讨论会上,一位语言学家这样开始他的学术报告:“刚才几位同志的报告都很好,如果把你们的讲稿没收,你们还能不能讲得这样好呢?”这位语言学家本想借此说明口语运用的特点和难度,谁知其他的语言学家被激怒了,他们私下议论:“把我们的讲稿没收,我们就讲不好?怎么,把你的讲稿没收,你就能讲好啦?你×××也太狂了吧!”其实,这位报告人只要将开场白中的“你们”换成“我们”,语气就会和缓得多。

此外,在演讲中,特别是学术演讲中,当需要表述演讲者个人提出的某一论断而又要表示谦虚时,演讲者可以使用复数形式“我们”作为第一人称的谦称。如将“我认为”、“我的看法是”改为“我们认为”、“我们的看法是”。

九、节 奏

节奏主要体现为快慢和停顿。没有节奏变化的演讲像催眠曲一样使人昏昏易睡,就像单调的行车途中易打瞌睡一样。着名演讲理论家费登和汤姆森,在《演讲的基本经验》一书中说:“关于演讲速度,所应遵守的主要原则,就是随时注意变化。”

十、简 练

有人曾问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演讲词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马克·吐温就讲了一个故事:“有个礼拜天,我到礼拜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的苦难生活。当他说了5分钟后,我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50元;当他接着讲了10分钟后,我就决定把捐助的数目减至25元;当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后,我又在心里减到5元;最后,当他又讲了1个小时,拿起钵子向听众哀求捐助并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我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两元钱。”马克·吐温的故事回答了演讲词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简练。

演讲语言要尽量做到口语化和通俗化,但口语化和通俗化并不意味着冗长和罗嗦。演讲语言的冗长和罗嗦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重复论证过多。某些演讲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以琐碎事例重复论证主题,造成马拉松式的演讲。

(二)无关话过多。有些演讲者对演讲主题缺乏足够的准备,临时在台上东拼一句,西凑一句,抓不住要点,逻辑混乱,无关的话过多,整篇演讲就成了废话的大杂烩。

(三)官场话过多。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唯恐在大庭广众中说错话,久而久之,养成了说套话的恶习。这类演讲,貌似流畅、得体,实则空洞无物,不痛不痒。这种官场语言实则空洞无物,毫无意义。

(四)客套话过多。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在几百、几千人面前,翻来复去地表示“我没有准备好,讲得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原谅”,“我水平有限,肯定有讲错了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对这个问题我缺乏研究”,等等,这种反复的“客套”,其效果只能是大煞风景,使听众生厌。初学演讲者易犯这种毛病。

总之,在演讲语言的精练方面,林肯《在葛提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讲》堪称典范。演讲者应该牢牢记住德国大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名言:“人类的思考越少,演讲时的废话就越多。”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