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类演讲稿 > 开闭幕词 > 德育年会发言稿大纲

德育年会发言稿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3W 次

首先,让我们一起静心审视存在的真实德育现状:从全市中小学生分布来看,农村学生占绝大部分,学生参差不齐,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特定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学生陋习较多,不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转变较难,使德育开展艰难:

德育年会发言稿大纲

因受到生活和学习的挫折,某校有一位年仅十几岁的八年级学生扬言想跳楼自杀……

某校一位七年级女生,因不满同学的指责,竟发疯似的踢打同学和抓扯自己的头发……

上学路上经常有一些学生,甚至是女生,说起话来,满嘴污言秽语,旁若无人……

有些同学因迷恋上网,沉迷游戏,竟几天几夜未回家……

我们的孩子们在学校里知道不能乱扔乱吐,可校园外,一部分学生却视若无人、随手丢弃……

再看看前不久,“瘦肉精”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事关人民生命的食品安全事件却频频出现。

社会生活中消极腐败现象;商品生产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骗现象;文化生活中的黄、毒、赌泛滥成灾;互联网上的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游戏,严重冲击着我们中小学生的心灵。相当多同学厌学逃学,好吃懒“学”。椐统计中国差生5000万(品质差居多),每6个学生就有一个差生,相当于一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且青少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这些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温总理)

温总理说,相较于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仍然是一条短腿。

看到这里,反思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令人不解的是,学校里,孩子们不是没上过思想品德课,也不是不知道那么多的大道理,但还是不断有问题发生。我想学校的德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标语口号式的说教上,蜻蜓点水式的宣讲上,囫囵吞枣式的灌输上,着眼点过高,常常忽视了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细节相融合,造成了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从,无能为力。使学生具有了“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要解决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犯罪增多的问题.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但是法律属于事后约束,被动约束,属于国家强制约束,是“马后炮”有局限,再说对中小学生也是“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寻求事前约束,内省约束等,这些从不同侧面呼唤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在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小学德育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德育成为困扰教育的难点之一,对学生进行有效、有魅力的教育,成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期盼。但是面对时代背景的巨大变化,我们的德育工作实施要求和考核标准是“软性”的、“虚飘”的,认为抓智育是硬任务,德育是软任务;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现在有补语、数、外,有兴趣小组等,但全国没有一个补道德品质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最终很难落实,反映出来的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奇怪现象;教师讲得多,学生接受的少;一旦离开老师,学生就丧失自律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出现 “左耳进右耳出”、“今天说了明天又忘记”的现象。学校德育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固有的德育模式已露弊端,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却是德育“高耗低能”。

目前,当务之急是将科学的、有效的德育教育形式、方式、方法、途径,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措施。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实践经验,从“德育生活化”谈三点体会,仅供同仁参考:

一、德育要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德育工作实效性、针对性不强,针对性强弱的核心主要是看它对中学生现实问题的关注度。

德育应首先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思想教育有一个很大弊端是“假”、“大”、“空”,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素材和契机。我们的德育改革和发展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学生创造新生活,享用新生活。

1、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例如:有些学生方向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意志力薄弱等问题。我们德育教育应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将学习目标具体化。

案例:《训练小毅完成作业》

去年,我班有一位13岁的小毅同学,他是个特殊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其父亲对他“大撤手”,小毅从入学至今,常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要转变小毅的不良习惯,并非一件易事。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份循序渐进的行为矫正计划,将目标确定为: 1、近期目标:写作业。无论多少,只要每天写就算达标。 2、中期目标:写完作业。无论好坏,每天都要写完作业。 3、终极目标:写好作业。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要求保证属量。

通过一些名人学习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等故事,强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与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发展的内驱力和毅力 。

通过凿壁偷光、悬梁刺骨、映雪囊萤、目不窥园、闻鸡起舞、铁杵磨针等故事,启发教育学生学习要有坚强的意志。

2.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称,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途径,从日常行为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要求学生谈吐儒雅,举止典雅,情趣高雅,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规范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我市在中小学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孝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要求学生从一言一行做起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爱心、责任心和文明意识,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中央电视台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静静地盯着年轻母亲打来热气腾腾的一盆水,十分虔诚地为白发苍苍的奶奶洗脚;接下来的画面是,这名稚嫩的小男孩也泼泼荡荡地给年轻母亲端来了一盆热水,还甜甜地叫道:“妈妈,洗脚!”。这一场情不禁使人反思,一个的良好品行究竟是怎样养成的?这则广告似乎让人明白,优良品行的养成主要依靠从日常生活实践中领悟、体验与内化。

那么,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自然、真实的走向真实化、生活化,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曾打过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她认为德育是“盐”,人不吃盐不行,但也不能单纯吃盐,而必须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当中吸收;我们在吸收盐的时候,是看不见盐本身的,因为盐已经融入了各种食物之中,但盐却很自然地进入了人的体内。德育也应该如此,它也应该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他教育之中。基于这一观点,近几年来,我校以“学科德育渗透”、“德育生活化”为基本思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2、指导学生合作交流。

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 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幸福地歌唱着。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天堂与地狱》寓言故事)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他们选择合作,选择共同幸福。

现在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人际交流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越来越不会交流,不善交流(君不见中小学生常常打架、”出口成脏”,这就是不会交流的表现之一)。交往中引发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我们德育工作应教给学生人际交流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引导他们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平等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好思想意识和能力的储备。

二、德育要贴近学生个性。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位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陶行知奖学生糖果》)

思想道德教育只有成为学生自我认识、个体自我需要,才是有效的。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和中小学生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青少年的个体生命成长。我们教师应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领航人”、“呵护人”。

三、德育要贴近学生的心灵。

案例:《钥匙》寓言故事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麽我费了那麽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钥匙》寓言)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案例二: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而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我们的老师,往往要求多于鼓励,狭隘的界定成功的标准。

案例三: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实践活动,而且是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活动。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注重学生道德体验,引发生命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道德教育。不能换位思考,缺乏相互尊重,互动对话,单方面板起面孔说教,不符合思想道德的本质精神。

德育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个性、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未来德育的展望

当时代要求人的生活与世界和谐共振的时候;当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打破说教,走向生活”的德育成为必然。德育回归生活,根植于广袤鲜活的生活世界,并为充满神奇的生活世界服务的德育,才是有旺盛生命力的德育。把德育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获得道德体验的乐趣,学生将看到的是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一个人与社会、自然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也是科学、艺术和道德相互渗透的整体。学生通过对道德知识的不断运用,不断探究世界,不断认识社会,不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道德的旷野中快乐地学习着,老师也在实践着与学生共同成长着。

只有这样德育,教师和学生一起快乐的学习着、“游戏着”、体验着,他们信步于异彩纷呈的旷野,猎获于意蕴丰瞻的旷野。道德教育给每一位孩子安装一副童心的翅膀,道德教育把童话的种子播到这一片的旷野之中,让所有的道德教育童话在旷野中生根发芽,绽出纯真的花朵,让童心般的花香沐浴孩子们纯洁的世界,使孩子们在享受爱心的同时,也享受童心带来的快乐。这样的德育,师生一起“手拉手”,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回味童景、童趣、童心,一起做“农家乐”野炊,体验“柴米油盐”的趣味;这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现对道德综合运用的德育,定会给德育改革吹进了清新的人文之风。

富有人文气息、生活气息和生命诗意的德育,定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教师的智慧与学生的聪慧的将道德教育演绎成一个跨越时间、心灵共舞、丰富多彩的磁场;道德技能传授,融入师生共同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美丽的道德,在平等互助中时时撞击出人生智慧的火花;每堂品德课都成为师生人生中美好记忆,也是不可重复的生命的体验,这样的德育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德育,是让生命惬意流淌的德育,是新课程所追寻的德育,我们需要这样的德育在我市遍地开花结果。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