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类演讲稿 > 开闭幕词 > 省长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讲话(通用5篇)

省长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讲话(通用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65K 次

省长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讲话 篇1

同志们:

省长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讲话(通用5篇)

今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是经省政府同意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式江同志总结了去年并部署了今年工作,我都赞同。四个市县就如何稳定经济发展、抓好民生工程、推进城镇化建设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做了很好的经验介绍,孝京同志也传达了国家有关会议对城乡建设的要求。

城乡建设工作非常重要也很艰巨,社会和群众也很期待,对我们的工作要求更高。总的来看,去年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宏观形势并不是太好的情况下,省住建厅、各市县在商品房销售上下了很大功夫,全省房地产销售突破了1000万平方米,与上年度基本持平,为经济平稳增长做出了贡献。“威马逊”和“海鸥”超强台风使城市道路、环境、桥梁、水电等公共设施遭难,各市县及住建系统的同志反应很迅速,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值得表扬。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对城乡建设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关于规划。他指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做到一个市县一张规划图,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建设交相辉映。关于城镇化。他指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过快过慢都不行,重要的是质量。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紧紧围绕着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空间比重,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关于城市建设。他指出一定要本着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切实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要加强重大政策的统筹协调,用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理念,专业的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城市建筑要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关于住房建设。他指出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对规划、新型城镇化、房地产作了重要指示。关于规划。他指出要保证地方城镇化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权威性,不能换一个领导就改一次规划,不能翻烧饼、瞎折腾,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相关标准和制度建设,确保建筑质量。关于新型城镇化。他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科学有序积极稳妥的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关于房地产。他指出对房地产市场要因城因地分类调控,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棚户区的拆迁改造既能够惠民生,又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更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张高丽副提了五点要求。一是科学规划,切实发挥好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调控引领和约束作用。二是系统治理有效遏制建筑乱象和提高城市建筑整体水平。三是加大投入,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四是加强管理,扭住关键的环节,着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五是传承文化,使城市发展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住建工作,罗保铭书记就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出:加快推进具有海南特色的城镇化,就是要走以产兴城、设施配套、宜居宜业、特色文化鲜明的城镇化之路。努力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做优做强,县城镇和中心镇要扩容提质,特色风情小镇有序有效发展,形成具有海南特色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对城市的治理,他指出如果城市治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发展成果便会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要用高水平的城市治理让老百姓最大程度的享受发展的成果。刘赐贵代省长刚到海南工作,就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了调研,要求我们着力提升海南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今年我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住建工作与此紧密相关。一是发挥住建行业支撑作用保经济稳定增长。目前海南房地产投资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47.1%,房地产业税收占全省地税收入的比重40%左右,要使经济平稳运行,房地产必须健康平稳持续发展。建筑业的增加值300多个亿,占GDP比重10%,占税收超过了18%,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占地税收入比重近60%,这两个产业如果发展搞不好,全省的经济就上不去。同时特色风情小镇的建设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棚户区的改造是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它既是民生项目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城镇化。现在我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中心城市、中心城镇,要有一定的规模,从全省一盘棋、一个整体来考虑。沿海地区中心城镇要发展,中部山区也要向中心城镇聚集,但是中部地区还是生态核心,总的人口要控制,不能大规模的发展。所以从省的层面来说更要把好规划关,包括土地供应、林地各方面要有一个把控,一个联动。

目前,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城市规划前瞻性不够,约束性不强,衔接性不够,操作性不强。二是城市建设不协调、不配套、不科学、不适用,特色不明显。三是城市设计和建筑缺乏特色,千城一面。四是城市管理粗放,交通拥堵,责任不清。五是垃圾污水处理和地下管网基础设施不足,城市内涝比较严重。六是建筑质量问题突出,小区物业管理落后,服务质量差,投诉比较多。七是农村垃圾围村现象突出。我们要清醒的看到这些问题,要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站在经济新常态,新型城镇化和民生要求的全局,充分认识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做好城乡建设工作。

二、突出重点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水平

(一)加强科学规划。一是要提高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水平。现在编的规划很多是老一套,到底能不能操作?实用不实用?符合发展否?符合生态立省的要求否?规划一定要客观务实,还能宏观前瞻把控。二是强化规划的实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化规划的督查,对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要严格执法。三是要做好城市设计。城市设计讲究简约化,并不是越奇怪越好,越大越好。城市设计一定要突出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生态环境特色,时代特点注重公共空间形态、风貌、色调的设计,做到一城一特色。

(二)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管理,当地政府要负第一责任,强调责任落实要建立机制。刚才乐东讲得挺好,一个制度三个机制,就是要把制度建立起来,特别是环境卫生,一定要落实责任制,就是包点包片,每个环节每个问题都有人负责和解决。成都和杭州就是每个城管员划片区,骑自行车巡转管理。

省住建厅、各市县政府要抓紧对占道经营、交通堵塞、物业投诉、工地扬尘、污水横流、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做出系统疏理,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今年提出的“五大整治”,要系统地逐个、逐项落实解决,要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常态化的开展督促检查,形成定期排名、通报和约谈问责机制,还要发挥媒体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三)大力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这方面住建部也提出了要求,我们主要是建立一个“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机制。农村的垃圾清扫不能全靠政府花钱,要探索村民自治机制,比如建立一个各扫门前雪,公共的地方大家轮流来干的机制;做得好的,政府可以给一些奖励。要特别强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形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陈志荣副省长提出做好“五个一”,即:一个规划、一批产业、一个示范、一个环境、一套机制,希望大家将这“五个一”跟我们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乡村风貌建设结合起来做。

(四)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抓好特色风情小镇建设。省里每年集中支持1-2个风情小镇建设,还支持每个市县集中打造一个镇。财政支持方面,省里将采取后补贴机制,大家先干,看谁干得好就给谁奖励。去年最多的是给了海口3000万、琼海1600万,今年大概有一个亿的资金进行奖励。二是加快棚户区改造。中央提出到20xx年累计改造1亿人的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我们统计了一下,全省大概是50万人17万户,这不得了,占了全省城镇近十分之一人口。在这方面,海口、三亚和农垦工作量比较大,要加大力度。这里的核心是安置问题,原来是实物安置为主,现在考虑是货币安置为主,如何做?大家要研究落实好。资金方面,要把国开行的贷款资金用好,还要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

(五)抓好房地产和建筑业持续发展。房地产业的核心是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这里关键是要把保投资、促销售,消化存量、调整结构、优化增量这样几件事情办好。对房地产我们要有信心,海南具有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优势,健康优势,许多省外游客都说要来海南洗洗肺。冬天我们这里温暖,很多北方的人会来这里,健康房地产这一块有很大的需求量。我们要把环境优势体现出来加大促销,宣传也要配合稳定市场预期。要注重提升房地产的品质,调整结构就是把普通的低端商品住房比例降下来,发展绿色高端房地产和经营性,产业性地产。保铭书记也在多个场合讲,不能贱卖资源,不能丢掉生态环境这个最大本钱,不能在生态敏感地段破坏生态环境搞房地产。

关于建筑业,我就强调一个质量和一个物业管理问题。刚才我也讲了房屋的各种质量问题,如漏水、裂缝等等。质量一定要抓好,质量和安全也相关,质量不好安全也不行,台风的时候有个别小区的玻璃被吹掉把人给划伤了。要加强物业管理,现在业主投诉不少,住的不舒心别人怎么到你这里买房子?还会引起社会问题。

三、强化责任,真抓实干

各市县政府、住建部门要围绕今年的工作目标,以务实的作风,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真抓实干,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今年是一个全面提升的规划建设管理年。我们这里强调要深化改革,强化五个机制,一是要建立领导工作机制。赐贵代省长要求,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市长首要任务。各位参会的副市县长回去向主要领导汇报,要把城乡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落实好工作机制。要求市长要抓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抓城市的发展。二是要建立责任机制。刚才已签订责任书,既然签了就要做到,要层层明确责任,提高执行力。三是要建立协调机制。各个部门都要统筹协调起来形成合力。包括土地、财政、金融、交通、交警、建设、环保都要协作起来,也请宣传部门配合一起来做好工作,包括房地产的促销、城市的建设管理等工作。财政部门要牵头建立一个投融资机制。除了政府资金以外,要把社会的资金,企业的资金都用起来,把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好。还有一个管理协作的问题,要求市县政府和建设部门要敢于担当,解决实际的问题、难点问题,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引导社会各阶层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支持做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四是要建立法治机制。今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元年,请大家一定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同时也不能搞成官僚体制,程序太多太复杂也不行,要高效。五是建立廉政机制。建设部门权利比较大,规划权、工程许可权,还有管理权等,这方面要建立机制,规范权力,监督权力,依法依规管理。

春节将至,请大家要关注农民工问题,不要出现建设工程项目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群体性事件等情况。要抓好建设安全生产,抓好灾后重建,让受灾群众都能住进去。最后,希望大家以更加过硬的作风、良好的精神状态,勇于创新、勇于改革、实干攻坚,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果。这里我向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敬意。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各位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全家幸福!

省长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讲话 篇2

同志们: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规划的收官之年。因此,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召开的第一次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如何改革创新、积极作为,努力开创新常态下全省发展改革工作新局面,就显得既重要又迫切。刚才,我们认真传达学习了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郭树清省长对全省发展改革工作的重要批示。大家要用心领会、认真落实。下面,根据委党组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重点出亮点,过去一年全省发展改革工作取得新成绩

20xx年,全省各级各部门以系列重要讲话、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工作指导重大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强区域、惠民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预计全年生产总值5.9万亿元左右,增长8.7%左右;粮食总产达到919.3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公共财政收入突破5000亿元,增长10.2%;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十一年“双过百万”;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5.5%和12.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左右。全省发展改革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把握大势、抓住大事、办好实事”的要求,坚持“把重点抓起来、把亮点抓出来”,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积极贡献。具体表现为如下“七个一批”:

(一)推进落实了一批事关山东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20xx年6月省部会商以来,姜异康书记、郭树清省长、孙伟常务副省长等领导同志多方协调、亲自推动;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相关城市,组织精干团队,靠上工作、紧盯落实,推动省部会商事项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一是,快速铁路网的规划建设将构建全省铁路运输新格局。20xx年是我省铁路建设大丰收的一年。“三纵三横”快速铁路网规划获得国家批复,全省人民热切期盼的“黄金通道”济青高铁可研报告国家正式批准。黄大、青连、石济客专等“四纵四横”重大铁路项目开工建设;青荣城际、瓦日、邯济扩能改造、胶新电化等铁路建成通车,新增铁路营运里程1015公里;全省累计有京沪高铁山东段等13个项目建成通车,完成新建和改建铁路3050公里。二是,“外电入鲁”战略的加快实施将实现“电从天上来”。内蒙古锡盟至济南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内蒙古上海庙至临沂、陕西榆横至潍坊的“外电入鲁”特高压大通道获批开展前期工作。这三条新通道建成后,接受省外输电能力可达到2500万千瓦左右,我省将有三分之一的电“从天上来”,对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电力供应、改善大气环境和推动转型发展现实意义重大。三是,现代综合交通网的配套完善将打造交通运输发展升级版。编制完成了全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民航、高速公路发展规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向社会公示;省政府出台了配套实施意见并部署实施。这充分体现了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要求,为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绘就了美好蓝图、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区域重大事项的争取落实将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设立,成为全国第九个新区,为全面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成功将40多项建议纳入国家环渤海地区发展规划,在环渤海七省(市、区)中是最多的。我省被确定为国家“一带一路”规划海上战略支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重点地区。青岛蓝色硅谷获国家批复,国家同意列入中原经济区的聊城、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享受国家中部地区有关优惠政策。五是,新一轮重大事项的省部会商将为全省当前和长远发展提供强力支撑。20xx年12月8日,姜异康书记、郭树清省长等领导同志亲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进行了新一轮省部会商,取得了丰硕成果。近日,国家发改委已正式复函我省,同意将渤海跨海通道、京九客专商丘以北、曲阜文化经济特区等事项在国家编制“十三五”规划时给予统筹考虑并大力支持;同意支持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济南轨道交通规划近日获得批复。中国铁路总公司明确给鲁南城际铁路建设出资20%,并对济南至郑州、菏泽至兰考客专等项目和曲阜、兰考分别开口接轨京沪、郑徐高铁等给予支持。六是,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投资洽谈会的胜利召开将助推全省转调创和民营经济大发展。认真落实全省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在继续做好经济合作的同时,抢抓全国工商联执委会在我省召开的难得机遇,牵头开展了面向外省民企的招商活动。累计签订合同项目2234个,其中超百亿元的大项目53个;投资额达2.9万亿元。

(二)谋划提出了一批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重要成果。坚持把规划计划、形势分析研判作为“看家本领”,把调查研究作为“传家宝”和“基本功”,力求“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一是,把规划计划牢牢抓在手上。全面启动了我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初步理清了“十三五”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谋划了26个重大事项并上报国家。准确把握新常态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研究提出了20xx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计划指标的初步建议,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安排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把形势分析牢牢抓在手上。去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分别三次转发了省发改委的分析报告,为各市各部门把握形势、研判走势提供了重要参考。三是,把调查研究牢牢抓在手上。结合经济形势分析、年度思路谋划、资金安排使用和重大项目推进等,由委领导带队深入基层、企业和园区开展调研,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年初确定了63个重点调研课题,21个转化为各类政策文件,许多研究成果在人民日报内参、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和大众日报刊登;报送专报160期,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累计批示600多次。

(三)协调推动了一批重点改革举措落地。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我们立足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在省委改革办的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经济体制专项小组年度工作要点和分工方案;对省发改委牵头的30项、参加的85项改革任务进行了责任分解,做到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有声音、有作为、有地位。在行政审批和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积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编制了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和行政审批事项申报指南,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2项,占到50%;修订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xx年本)》,在20xx年本取消或下放核准事项47项的基础上,又取消或下放了26项;运营了“阳光审批、勤廉发改”电子政务系统,健全了重大项目稽查监管体系,做到了项目审批网上全程办理、全面监控;在“把口袋里的生产力全都掏出来”的同时,努力做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加强”。在价格改革方面,制定了深化价格改革实施方案,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放开36项价格和收费项目。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会同卫计、人社等部门,建立了全省统一和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率先推行了省级统筹的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稳步推进两批84个县186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在综合改革试点方面,争取国家批复潍坊市列为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济南市东部老工业区纳入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泰安、临沂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在其他领域改革方面,启动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省发改委与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制定了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规划;配合省编办制定了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方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协同商务部门研究制定了我省“稳外贸”26条实施意见。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核准和推动落地了一批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大项目,争取国外贷款4.9亿美元。加强重要农产品进口管理,争取棉花配额67.4万吨、粮食配额55.8万吨。临沂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

(四)定向精准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在制造业、房地产等投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坚持把重大项目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重要抓手,拉动了有效投资,稳定了经济增长。围绕“投什么”,大力优化投资结构。结合落实国家重大投资工程包,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社会民生、农林水利、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生态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严控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围绕“怎么投”,加快重大项目推进实施。108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00亿元以上,集中力量推进、上报和储备了150个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济南至乐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莘县至南乐等4条高速公路按期开工建设;青岛新机场获得国家批复,济南机场南指廊主体完工,烟台蓬莱机场投入运营,日照机场开工建设。围绕“谁来投”,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01.4亿元,比上年多28.2亿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东阿至聊城公路等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的示范项目,投资主体均已落实。发行企业债券48支,融资497亿元,创历史新高。

(五)创新推出了一批转型升级政策举措。把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到发展改革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扶有控有保有压,坚决压缩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增长点。一是,着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与农业、科技等部门一起,扎实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海上粮仓”等工程。实施了蜂业、烟叶、茶叶、桑蚕、中药材五个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牵头编制了牡丹、肉牛肉羊产业发展规划。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引黄济青改扩建和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良好。二是,着力推动了工业提质增效。坚持“敲开核桃”和“一行业一对策”,配合经信等部门制定了22个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研究提出了我省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意见,开展了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建成违规项目清理整顿。有序推进炼化企业退城进园和布局调整。三是,着力推动了服务业科学跨越。对加快服务业发展30条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编制了“黄金海岸·仙海圣山”养生服务产业聚集带发展规划。加大服务业四大载体扶持力度,放大服务业引导资金效应,开展了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四是,着力推动了创新能力提升。会同科技部门争取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得批复。组织实施了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新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65家,加快7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0个省级示范基地建设。牵头编制了物联网专项行动计划,开展了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信息惠民、区域物联网等试点。五是,着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实施煤电“上大压小”,关停了一批小火电机组和小煤矿。积极推进核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11%。争取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201个,开展了节能评估审查,编制完成了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顺利通过了国家减碳目标考核。淄博、临沂市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

(六)探索形成了一批推动区域发展新机制。坚持“面上推开、点上突破、融合互动”,创新了区域发展推进机制,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一是,创新了规划推进机制。开展了蓝黄“两区”规划实施情况检查推进,实现了“大展示、大破解、大推动”,达到了总结成绩、展示亮点、找准问题、明确方向、鼓劲加压的效果。联合省直有关部门编制修订了“一圈一带”14个重点专项规划、5个省级中长期规划,组织编制了沂蒙革命老区发展规划。二是,创新了要素保障机制。切块安排区域专项资金26.5亿元,由各市自主确定了479个项目予以扶持。争取东营市和省直有关部门支持,调剂异地占补平衡耕地指标,主要用于推动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在省委组织部指导下,实施了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确定了两批34个蓝色产业计划项目;印发了加强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人才支持的意见。三是,创新了协调联动机制。筹备召开了“两区一圈一带”首次党政联席会议和“一圈一带”市长联席会议。支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一体化进程,济莱同城化在交通、通讯、户籍、公共服务等方面迈出新步伐。会同省军区组织了国民经济动员规范化建设集训,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争取事项落实较好。四是,创新了先行先试机制。选择了21个县开展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鼓励支持高点定位、率先突破,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协同住建部门编制实施了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新型社区发展规划,认真做好新型城镇化试点和百强示范镇建设工作。五是,创新了对口支援机制。着眼受援地的改革发展稳定,带着感情和责任,牢牢抓住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培训等重点领域,加大产业合作力度,增进交往交流交融,安排对口支援协作资金16.3亿元,实施援建项目307个。我省党政代表团赴新疆、青海考察确定的援建任务已全部落实,得到受援地党政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七)着力办成办好了一批民生实事。把惠民生作为根本目的,有效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兜住底线补足短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组织实施了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认真落实省级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10个领域84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会同教育、卫计、人社等部门加强了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基层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牵头开展了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工作。联合住建等部门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任务完成率和基本建成率分别达到100.1%和103.9%。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协调联动的结果,是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务实拼搏的结果。各市发改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给予省发改委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发改委党组,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同志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发展改革工作的各级领导,各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向全省发展改革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敬意和真诚感谢!

二、坚持改革创新勇于担当,新常态新作为,不断开创全省发展改革工作新局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同时深刻分析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九个趋势性变化,特别强调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我省在新常态下的阶段特征,明确指出经济增长的内涵、动力、格局正在发生诸多趋势性变化。因此,做好今年的发展改革工作,我们必须把思想行动高度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做到正确认识、积极适应和科学引领新常态。

(一)要深刻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大家知道,新常态没有改变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新常态对我省来讲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机遇挑战在哪里?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将保持温和复苏态势,但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大国政策取向继续分化、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跌落、地缘政治等因素都将冲击经济复苏。这将对我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产生深远影响。

从国内看,国家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专心办好中国的事情,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球布局,防范各类风险,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宏观环境总体向好。但也要看到,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不足,外需没有大的起色,增长动能转换还需时日。

从我省看,一是,经济增长基本面没有大的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主要是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受到要素成本提高和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实体经济比较困难。二是,动力结构发生新的变化,消费作用更加凸显,但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我省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内需空间进一步扩展。但传统产业、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不足,新旧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对相关企业扩大订单、组织生产带来不确定性。三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结构调整成为新引擎,但转型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和现代服务业活力显现,成为拉动增长、扩大就业的新生力量。但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有一定刚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结构性矛盾影响发展质量。四是,深化改革布局已经展开,内生动力逐步增强,但体制机制矛盾依然制约。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但诸多体制机制束缚亟待突破,有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还需集中攻坚破难。五是,社会事业得到发展,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保持持续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随着民生领域刚性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创新社会治理难度较大,有些领域的安全生产隐患较多等。对这些新常态下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各级发改部门应高度重视,认识要到位,行动要自觉,把握新机遇,直面新挑战,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及时研究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做到“调速不失速、换挡不掉挡、量增质更优”,把“新常态”变成“新强态”。

(二)要努力做到“三个提升”和“三个调适”。20xx年11月,在视察一周年之际又对山东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这是新常态下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确定位和科学指导。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牢牢把握“一个定位、三个提升”,即: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努力在经济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上争当排头兵;提升工作标准,努力做到站位高、谋划深、要求严;提升精神境界,努力做到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系列重要讲话、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方面有新突破,在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方面有新成效,在扩大有效需求、释放发展潜力方面有新举措,在加强社会治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新进展,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奠定坚实基础。主要预期指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增长9.5%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 左右和10% 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这是省委、省政府统筹考虑各方因素做出的准确判断。与去年9%左右的增长目标相比,主动调减经济增速,主要是引导各方面积极适应新常态,为“转调”留出余地,为改革腾出空间,以速度的调整换取技术进步、体制完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高。

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强调,面对新常态,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趋利避害、顺势而为,促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特别是要做到“调适理念、调适方法、调适政策”。联系我省实际,全省发改部门务必要将“三个调适”精准落实到位。调适理念要找准新定位。全省发展改革工作要着眼“一个定位”来谋划,围绕“三个提升”来衡量,以更高的目标鼓足干劲,以更宽的视野激发热情,开拓进取、创先争优。调适方法要探寻新路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立足全局,多做前瞻性、规律性研究,切实做到谋大谋深谋远,创新思路引领发展。调适政策要务求新实效。要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打好转型发展“组合拳”;抓好一批事关全省长远的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合理流动。

(三)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开拓创新。认真做好今年发展改革工作,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标准要高、谋事要深、措施要硬、工作要实”的要求,立足职能抓落实,多提创新性建议,多做原创性工作,用心着力抓好如下七个重点。

第一,以改革举措落地为重点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气可鼓不可泄,要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胜而上。发改部门要因势而谋、因地制宜,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相结合,着力推出一批激活力、强动力、扩空间明显的重点改革举措,使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一要统筹谋划。认真落实好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举措实施规划,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牵头作用,编制好20xx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建立统一规范的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抓紧修订我省政府定价目录,放开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政府定价项目;全面推行居民生活阶梯式水价、气价制度,扩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阶梯电价实施范围。二要先行先试。牵头抓好潍坊市国家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青岛、威海、德州市和菏泽郓城县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组织实施,做好威海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争取工作,配合有关部门搞好黄三角未利用地开发、营改增、创新型城市、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教育综合改革等试点,争取尽早取得经验,形成示范带动。三要注重实效。加强事前调研,深入了解基层群众需求,主动对接中央精神,做到重大政策一经出台马上跟进;加强事中协调,落实台账制度,及时调度改革进展;加强事后督导,开展督查评估,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总之,发改部门要把改革的重任承担起来,牵头的要勇于担当,协调的要主动服务,配合的要积极到位。

这里,我重点强调三项发改部门牵头的改革任务。一是,全面实施我省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要抓紧完善并出台实施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开展综合性试点;研究制定《山东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尽快启动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力争年底前平台大框架基本建立。二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前,医改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涉及多方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要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联动各方,统筹谋划、整体推进。要总结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经验,逐步扩大改革范围;积极探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实施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发展一批有规模、有质量、有品牌的非公立医疗机构。三是,全面完成全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对这项改革,社会关注度很高。要按照国家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切实改成改好。要进一步完善公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及配套政策,年底前分步完成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的车改任务。根据国家的部署,适时启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各市要切实做好统计摸查,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为车改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以释放需求潜力为重点稳定经济增长。今年,稳增长仍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要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稳定社会预期,为“三驾马车”高速有效运行不断加力。

一要增强投资关键作用。现在看,消费是慢增量,外需又受国际市场影响,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在技术条件和经济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投资边际收益递减是必然规律,增速的回落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因此,稳定投资增长要切实把握好“投向、投量、投速、投效”的关系,重点构建五个新的机制和体系:围绕重大项目推进,构建内涵效益型投资增长机制。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再确定100个以上年度省重点建设项目,努力做到竣工一批、在建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特别要抓好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签约项目的跟踪问效。这些项目是山东新一轮发展“腾笼换鸟”的“新鸟”,对促进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全省经济增长都至关重要。要研究制定我省推动招商项目落地的政策措施,建立洽谈会50个集中签约项目及全省170个重点签约项目台帐,加大对签约情况、投资进度、落地开工等重点环节的调度督查。各市要盯紧重要客商,把握商机和项目线索,开展“一对一”服务对接,争取再洽谈和签约一批重大项目。围绕“接放管”,构建投资管理长效机制。在继续做好“接”和“放”的同时,特别要在“管”上下更大功夫。研究制定我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暂行办法,修订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抓好项目稽查,确保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管得好,推动管理重心由前置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努力做到“管而有法、放而有序、活而不乱”。今年国家要求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审批核准制度,要加强我省信息化建设,依托“阳光审批、勤廉发改”电子政务系统,推动与国家及市县联网,建立纵横联动的项目审核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效能、优化服务。此外,要针对国家大幅压缩预算内投资专项,制定我省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推行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设立运作重点产业投资基金,逐步规范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继续提高债券融资规模,引导外资参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实施全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济南至东营等15条在建高速公路,石济铁路客运专线、青连铁路等8条在建铁路建设进度,全面启动济青高铁、鲁南客运铁路通道建设;建成投用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十万吨级散货码头等14个泊位;力争青岛新机场、菏泽机场、聊城机场开工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与机场、高铁站、公路枢纽有效衔接,青岛地铁3号线建成投运。围绕能源结构战略调整,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进锡盟至我省特高压送电工程建设,争取年内开工建设上海庙和榆横至我省的特高压送电工程。有序推进重点领域“煤改气”,确保青岛LNG项目按期达产,协调争取三大油气公司增加向我省供气计划。优化核电、风电布局,推广光伏应用,开工文登、沂蒙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争取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加快调整煤电结构,争取国华寿光、华能莱芜等在建项目按期建成投产;落实好国家批复的年度772万千瓦火电规模,抓紧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大型电源项目。此外,要协同山东能监办、省经信委等部门做好大用户直供电工作,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围绕关系全局长远的重大事项,构建省部会商推进落实机制。省部会商重大事项,既是拉动投资稳定增长的关键举措,也是支撑全局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近日,省发改委报请省政府同意,制定了省部会商重大事项分工落实方案,逐项明确了牵头单位并落实到相关城市和省直部门。我们要把今年作为新一轮省部会商事项的“推进落实年”,细化责任、靠上盯紧,积极争取、逐个突破,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支持。

二要增强消费基础作用。要增加收入,协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国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让群众“能”消费。要完善政策,联合商务等部门,实施好国家养老健康家政、信息、节能环保、旅游休闲、住房、文化教育体育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研究制定扶持政策,让群众“想”消费。要优化环境,再培育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抓好大宗货物交易中心、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建设,让群众“愿”消费。

三要增强外需支撑作用。现在,外需不振是不争的事实,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弱化。我省作为沿海开放大省,出口竞争优势依然突出,对外开放仍大有作为。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美经贸务实合作和中俄能源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中韩和中澳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这都是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我省要抓住用好机遇,挖掘培育在产业、区位、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商务等部门一起,修订全省重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开放,开辟优势产能对外转移通道及能源资源获取路线;全力推进青岛自由贸易港区申建工作,抓好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和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

第三,以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推动转型升级。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运用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法,打好转型发展“组合拳”,以结构优化支撑推动发展由中高速向中高端迈进。一要做好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的“加法”。农业要“强基固本”。与农业等部门一起,大力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向农产品物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延伸,加速形成“接二连三”的格局。扎实开展千亿斤粮食、高产创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和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等工程,培植优质特色、市场紧缺的农业产品。完善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的政策,重点鼓励发展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持续加大南水北调续建配套、东营市黄河南展宽区改造和枣庄市庄里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新兴产业要“培土施肥”。今年国家将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要加紧研究制定我省具体实施意见,做大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等潜力产业,做强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等优势产业,实施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尽快把一些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服务业要“提速进挡”。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抓紧研究提出分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加快服务业向创新驱动、多元开放、融合集聚、高端高质方向转型。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黄金海岸·仙海圣山”养生服务产业聚集带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软件、研发、金融、政府服务等领域的服务外包,扶持特色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载体建设,认定培育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协同文化等部门,搞好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建设,加快文化创意、广告产业与旅游、体育、金融、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二要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和节能减排的“减法”。落实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配套措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项目;运用逐步加严的环保标准,倒逼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跨地区产能置换,探索指标市场化交易。加快钢铁、石化、汽车、煤炭等行业兼并重组,稳妥推进主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或转产。强化能源总量控制,推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双控制。联合环保等部门重点治理大气雾霾,制定全省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实施方案,严格落实能评制度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全力抓好碳考核,加快建设碳平台,积极培育碳市场。争取将东营、济宁、莱芜市纳入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三要做好管理、市场、商业模式等创新“乘法”。当前,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催生出全新的商业领域和商业模式,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要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支持新的市场、商业模式发展的措施。鼓励园区率先转型,制定高新区转型升级的意见,开展好12个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建设一批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推动园区“空间换地”、“腾笼换鸟”。四要做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的“除法”。关键是扩大分子、缩小分母,进一步提高效率、增加效益。协同经信等部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拉长延伸产业链,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

第四,以激发活力为重点强化创新驱动。坚持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目前,我省已进入国际标准的创新驱动阶段,创新能力成为第一要素,将成为主引擎,是保持经济稳步“换挡”的必由之路。今年国家将出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发改部门要以此为契机,突出关键环节、推动相关工作。一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配合科技等部门,完善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引导市场主体联合创新,努力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二要突出人才创新主力。人力素质的提升是解决好新常态下“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要配合组织、人社等部门,继续实施“泰山学者”等人才培养引进工程,搞好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和服务创新团队的引进和选聘。三要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对现有创新平台进行分类聚集、整合归并,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网络,提高创新平台使用效益。协同科技等部门,继续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青岛蓝色硅谷、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平台等建设。今年国家将组织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要指导企业编制实施方案,做好争创工作。四要突出科技成果导向。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激励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和创新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改革科技支持和奖励制度。实施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第五,以融合互动为重点统筹区域城乡协同发展。认真落实省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精神,推进区域联动城乡互动,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发展格局。一要开创“两区一圈一带”建设新局面。持续放大“三个效应”,使“两区一圈一带”成为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战略依托和重要载体。持续放大规划引领效应。立足优势、找准定位,推动各大板块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转变。参照去年蓝黄“两区”的做法,今年适时对“一圈一带”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推进,形成有效的激励督导推动机制。认真实施沂蒙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研究出台相应配套扶持政策。研究我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环渤海战略,广泛参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的具体实施意见。持续放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效应。要下决心解决跨区域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突出互联互通,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高效配置。持续放大产业协作联动效应。当前,我省区域间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明显。要发挥好区域党政联席会议作用,建立市场主导的发展联盟,管好用好蓝黄“两区”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一圈一带”产业投资基金。着力推进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船舶科技园、海洋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海军大学等重大军民融合项目建设。二要探索适合省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径。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特别是我省就地城镇化特征明显,我们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要联合住建等部门实施好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普及等问题。三要促进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去年我省选择了21个县开展了科学发展试点,这在全国属首次,倍受关注好评。关键要把试点工作搞扎实,协调督导权限下放、项目建设、扶持资金等政策落实,总结一批好经验好做法,更好地发挥县域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四要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成效。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光荣使命。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各项对口支援工作,落实好援助资金和项目,向基层、困难群众和农牧民倾斜,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教育援建和文化交流。特别要把援疆25条政策措施作为总抓手,延伸拓展到援藏、援青和扶贫协作重庆工作,及早谋划推进今年援藏工作的政策措施。筹备好“渝洽会”、“喀交会”、“青洽会”等重要经贸洽谈活动。

第六,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增进民生福祉。改革发展稳定,最终要落脚于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要守住底线。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既是民生底线,也是经济工作的底线。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做好应对可能出现的区域性、行业性失业预案,妥善解决化解产能过剩中下岗分流职工再就业问题。要配合金融等部门,高度关注并积极化解实体经济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的各种风险,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二要突出重点。围绕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精准发力。研究设立省级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会同有关部门扩增农村和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设规划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改善黄河滩区等特殊区域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与住建等部门一起,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好省级棚改融资平台,引进文化、商业、卫生等服务设施进保障房社区。三要完善制度。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全面达到基本公共服务省级标准,组织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督导评估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四要引导舆论。在新形势下社会预期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也越来越重要。宣传工作是服务基层联系群众、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各级发改部门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多都是事关民生、老百姓热情期盼的,有必要通过各类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等进行宣传报道,更好地使群众“知”;在“知”的基础上,更要加强与群众的互动,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首问负责、积极阐释、主动解答,更好地使群众“懂”;要注重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关注困难企业和特困群体,搞好跟踪督办和宣传引导,更好地使群众“信”。

第七,以谋全局利长远为重点编好“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是我省进入新常态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全省发改系统要作为今年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一要充分认识搞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性。“十三五”规划期限是20xx年到20xx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全面从严治党等中央关于“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要求,都需要在“十三五”末交上合格满意的答卷。要树立战略思维,把握历史机遇,以改革创新精神认真谋划好“十三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二要充分认识加强规划衔接的必要性。目前,全省实施了“两区一圈一带”、综合交通、新型城镇化等重大规划,“十三五”规划编制已经有了坚实基础。要认真研究对接,用好规划成果,使各类规划成为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做到方向上协调一致,内容上衔接有序,真正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抓到底、干到底”。三要充分认识国家对规划编制的新要求。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体系,这赋予了规划更加丰富的内涵。强调,今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必须列入规划方可推动实施。要发挥好规划在重大生产力布局、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约束力。下步,要继续深化重大问题研究,抓紧完善我省“十三五”基本思路,科学设置目标指标,以省委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为指导,形成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在此基础上,搞好“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要坚持开门编制规划,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汇聚各方智慧力量,努力编制出一部反映人民意愿、体现时代特色、符合省情实际的“十三五”规划。

三、坚持与时俱进创先争优,两转变两强化,加快推动新常态下发展改革工作转型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发展方式要转型,发展改革工作也面临转型的问题。在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徐绍史主任指出,发改系统加快转型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必须以更大决心、下更大气力强化“五大建设”。发展改革系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在工作转型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省发改委党组就将加快推进“两转变两强化”,加快建设“阳光审批、勤廉发改”,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单位,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工作规范,作为自选动作持续加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去年9月份召开的全省发展改革工作研究班上,我就如何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改革与发展、审批与监管、协调与服务“四个关系”,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管理作风进行了强调部署。各市发改委也结合实际,开展了许多有特色的机关创建活动。现在看,这些活动和要求符合形势的变化,是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快转型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面对新常态下更加艰巨繁重的发改任务,如何进一步明确转型的方向和路径,与时俱进地加以推进,还需要认真研究探索。对此,全省发改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增强转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转型作为自我学习、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过程,不断提高创新力、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营造“敢为、会为、有为”的良好氛围。

(一)加快发改工作转型,必须增强本领。一要善于学习。在新常态下,一些过去惯用的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需要。这迫切要求我们勤思、勤学、勤勉,加强对新常态鲜明特征、内在要求和应对举措的理解把握,在学中转、在转中学。二要加强调研。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紧紧围绕发展改革工作如何“抓重点、出亮点”,在稳定增长、深化改革、转型发展、融合区域、统筹城乡,改善民生、办好实事,搞好经济形势研判和编好“十三五”规划等方面,全面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一批有见地并能进入决策的研究成果,为各级党政当好参谋助手。三要科学决策。健全完善科学决策机制,特别是发改部门牵头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要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由裁量权”,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

(二)加快发改工作转型,必须提高效能。一要改革创新。随着简政放权后行政审批事项的大幅减少和政府资金分配方式的不断变化,转型已经到了“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关键时期。发改部门要更多运用改革的方法,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创新项目审批监管方式和政府资金分配方式,规划计划编制方式和统筹协调服务方式,努力提高发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依法行政。20xx年至今,省发改委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60余起,行政诉讼案件7起,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案件处理难度也在加大。要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要求,加快发改工作立法事项进度,争取发展规划、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严格依据权力清单履行职责,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和法治轨道运行。三要高效服务。我们提倡的服务,是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的服务,是充满激情、带着感情的服务。要继续巩固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文明创建成果,让“阳光审批、勤廉发改”和文明高效服务成为发改部门的“名片”。

(三)加快发改工作转型,必须改进作风。一要创先争优。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我们要高点定位。比如,推进省部会商重大事项,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靠的就是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的精神状态,否则不可能取得这样良好的效果。二要求真务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强调,“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形势越是错综复杂,越要坚持求真务实精神,越要强调实劲实干实效。发改工作量大面广,领导交办事项多、批示指示多,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抓好落实。一件事情交办下来必须有部署、有检查、有结果,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和“中梗阻”问题,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三要敬业奉献。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追求。要常怀感恩和敬畏之心,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舞台和机会,事业为重、夙夜在公,殚精竭虑谋发展,心无旁骛干事业,在发展实践中历练和培养干部。

(四)加快发改工作转型,必须凝聚合力。一要顾全大局。发改部门的大局是什么?我理解,就是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各级党政特别关注的要事,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好事。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大局。我们要谋划全局长远、落实决策部署、回应社会关切,想问题、干工作都要放到全省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破除部门利益、处室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壁垒,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和全省上下一盘棋。二要清正廉洁。统筹融合业务党务队伍建设,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在从严约束下干事创业,知廉尚廉守廉,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倍加维护发改系统的大局和形象,既要“能干事、干成事”,更要“不误事、不出事”,做到“争主动不被动、真落实不应付、多添彩不添乱”,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输不起的斗争。三要协调联动。全省发改系统去年所做的大量工作都汇聚了各级各部门的智慧和力量。这方面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省发改委将继续加强信息共享、业务指导和干部交流等;也请各市发改委继续支持省发改委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同志们,今年发展改革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主动、奋发有为,全力开创发展改革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做出新贡献!

省长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讲话 篇3

同志们:

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林业 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 总结部署我省林业工作,深入探索新形势下解决林业建设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加快我省林业 发展的途径,表彰全省林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对省政府批准的首批5个林业生态县授牌。会上,华华省长还要作重要 讲话。现在,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我省林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1985年作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决定,1991年我省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光荣称号,1993年提前两年实现了绿化达标。从1998年开始,全省各地和林业部门积极推进林业第二次创业,狠抓重点生态工程,创建林业生态县,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管理,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发展了十年造林绿化成果,实现了森林资源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为广东 经济 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省各项林业工作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一)造林绿化成效显著。1998年以来,全省共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837万亩。20xx年开始至今,全省共完成荒山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578万亩,占规划任务628万亩的92%。20xx年与1985年相比,全省有林地由6950万亩增加到1.399亿亩,林木蓄积量由1.7亿立方米增加到3.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7.7%增加到57.3%。20多年来,参加全民义务植树的人数达5.35亿人次,植树21亿多株。深圳、珠海、中山、惠州4市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称号,28个县(市)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深圳还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二)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力度加大。1998年11月,省政府颁发了《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对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科学经营,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给予补偿。从1999年开始,对全省生态公益林进行规划核定,核定省级生态公益林5102万亩。1999年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2.5元,20xx年开始提高到4元,从20xx年到20xx年,进一步提高到8元。20xx年,界定省级生态公益林5175万亩。据测算,五年来生态公益林每年新增生态效益134亿元,投入产出比约为1:36.7。

(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进展顺利。各地认真实施《广东省生态 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着力建设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东江、北江、韩江、西江等“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全面启动,1999-20xx年,省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2亿元,完成林分改造57.75万亩。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营造沿海防护林带总长达2797公里,绿化率为92.2%,大陆基干林带已基本合拢。实施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工程,共营造红树林3万多亩。实施农田林网化建设工程,造林180万株,新增控制面积13.9万亩,将农田林网控制面积增加到387万亩。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基本完成深汕高速公路沿线第一重山的造林任务,并重点推进京九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等绿色通道造林工作。

(四)森林保护效果明显。认真实施省人大议案,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999-20xx年,全省共投入防火林带建设资金3.46亿元,营造防火林带4.4万公里,面积84万亩。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省森林防火指挥中心,运用信息技术监测森林火灾;组建了113支民兵森林消防队伍(共13292人),较好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全省森林火灾受害率从1999年的0.776‰,降低至20xx年的0.236‰,20xx年和20xx年降到0.1‰,20xx年在夏秋冬连旱的严峻形势下仍控制在0.176‰以内。各地认真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相关地区还实施了国家级松材线虫病治理工程项目。五年来,全省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0.5%以下,防治率达到65—85%,监测覆盖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5%以上。

(五)林地林木管理更加规范。对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和竹林实行采伐限额分类管理,坚持伐前设计、伐中检查、伐后验收和造林更新制度,全面强化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加强木材检查站标准化建设,严格木材运输检查执法,进一步加强了木材流通管理。依法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行为,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同时,全面开展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林业站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整体推进了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建立全省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信息系统和森林生态宏观监测系统,提高了森林资源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木材行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协调管理机构,确保了木材加工业的有序发展。

(六)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从1999年开始,各地认真实施省人大会作出的《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议》,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到20xx年底,全省林业部门主管的自然保护区由实施议案前的51个增加到186个,占全省的86.5%。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40个,市县级141个,总面积达1380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12%。 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 教育,举行了拒食野生动物万人签名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意识。从20xx年起,在全省范围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全面禁猎野生鸟类的活动。1998年至今,开展了一系列打击非法猎捕、收购、出售、运输和走私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资源的专项行动,共查获破坏野生动物案件2781宗(其中刑事案件332宗),收缴保护野生动物45.89万只(条)。

(七)林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造林营林、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四位一体的林业产业化新格局。全省现已建成商品林基地3440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468万亩,工业原料林875万亩,竹林636万亩,经济林1461万亩。全省从事林产品加工经营的单位2.13万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现有的17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较好地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1998年至20xx年,全省木材总产量1627.18万立方米,竹材产量42207.17万根,人造板产量889.32万立方米,松香类产品产量59.67万吨。森林旅游等林业第三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已建森林公园316处, 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50处,总面积1379万亩,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全省林业总产值在“”期间逐年增长,年均递增11.12%,20xx年达到460亿元。全省林业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到20xx年 合同利用外资9.6 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28亿美元。

(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基本形成了以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为主体,以市、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区域性林业试验中心、林业科技推广站为辐射的三级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林木良种繁育技术、生态林建设及配套技术、商品林建设及配套技术、林业高新技术 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软科学等六大林业科技攻关专项进展顺利。广东林业高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条件不断改善,引进70多项科研开发项目,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城市林业优良树种、林木高新技术繁育产业化等十大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林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对外林业科技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密切。1998年以来,全省共取得各类林业科技成果8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省(部)科技进步奖励25项,省 农业技术推广奖23项。

全省林业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突破、在创新中发展,呈现全方位、多层次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显著成绩的关键在于:

一是领导重视,为林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全省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历年来,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广州军区、省军区的主要领导,都亲自参与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全省掀起了造林绿化的热潮。20xx年,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了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书、森林防火责任书、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责任书,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有力地推动了林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省人大多次组织林业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大检查,省政协多次开展林业重大工作调研,对广东林业建设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每年的政府工作 报告,都强调要抓好林业工作,并提出具体要求。每次山区工作会议,都把林业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落实。国家林业局领导多次亲临广东视察指导工作。省领导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关心、过问林业工作,就林业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效地推动了许多深层次问题的妥善解决,极大地促进了全省林业事业发展。

二是生态意识增强,为林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林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林业迎来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的重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大计和强国富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强调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人口、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1985年至今,省委、省政府就林业工作作出了4个决定,在不同时期提出林业发展战略,明确奋斗目标,制定政策措施,推进全省林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通过广泛宣传、典型示范,林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了关心林业、支持林业、投身林业的可喜局面。

三是投入大幅增加,为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至20xx年,全省投入林业生产建设资金约55亿元,其中:各级 财政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37亿元,省级财政投入林业资金增幅较大,达23.8亿元,落实林业贴息贷款4亿元。20xx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约8.6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省级财政投入7.8亿元。各级财政对林业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产建设和重点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保证了林业部门经常性的开支和林业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前,政府对林业的公益性投入已开始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势头迅猛,政府扶持、社会补偿、群众投入和外资补充等四个方面相结合的林业投入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四是法规逐步健全,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我省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地方性林业立法在全国先行一步。目前,我省有地方性林业法规5个、政府规章12个,省人大会通过的林业议案4个。《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中确立的分类经营、林地保护开发等一系列制度,为《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制订和修改发挥了先行和试验的作用。《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对非法经营加工、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这在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中具有超前性,是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益补充。《广东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使得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有法可依。我省林业法规的逐步健全,为林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是内部改革逐步深化,为林业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机构改革中,各级林业行政管理机构不仅没有削弱,而且管理职能得到加强。到20xx年止,全省对自然保护区共核定事业编制1450名,其中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886名。20xx年,全省36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机构和编制得以落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定为正处级的管理局,省级自然保护区定为副处级的管理处,共核定事业编制512名。同年,长期以来森林公安机构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得以解决,森林公安机构仍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业务工作接受公安部门指导;各级森林公安机构由事业编制改为公安专项编制,其人员经费、办公和业务经费按政法经费标准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各级林业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弘扬行业精神,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真正形成了团结奋进、开拓创新、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的良好工作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全省林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仍有个别地方领导对林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指导思想出现偏差,林业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林业投入相对不足,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大部分市、县每年投入林业资金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全省森林质量不高,单位蓄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地方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威胁仍然严重;林业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业化水平低;林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等。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力度予以解决。

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精心谋划林业发展新思路

党的xx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xx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对林业作出了科学的定位,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加快林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在对今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实践,既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今后长期的战略任务。张德江书记从我省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切实做到六个“更加注重”,其中提到:“在提升珠三角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加快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这两个“更加注重”与林业工作关系密切,也是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时期林业工作提出的要求。

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把林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全局中来认识,把林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来谋划,把林业放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来运作,不失时机地根据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把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想与林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林业的要求与林业自身统筹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理清思路,明确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从完善政策、创新体制、优化环境、科学管理、筹措资金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充分发挥林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

(一)明确我省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我省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xx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依法治林、科技兴林,深化林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林业生态省,构筑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南粤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确立我省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我省林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明确为:到20xx年,全省50%的县建成林业生态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建设高效生态公益林5175万亩、商品林基地5000万亩,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总值达到8800亿元,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林业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到20xx年,全面建成林业生态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总值比20xx年翻两番,达到18800亿元,建成完备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林业生态强省。

在此总体战略目标下,确定具体战略目标为“三八四六二”,就是要构建三大体系,抓好八大工程,建成四大基地,形成六大产业,实现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总值翻两番。具体是:着力构建5175万亩高效生态公益林体系,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以及有效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绿色通道及农田林网、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生态防灾减灾、城市林业及森林公园、科技创新示范及森林生态监测和商品林基地林业八大重点工程;基本建成1000万亩速生丰产林、1000万亩竹林、1500万亩工业原料林、1500万亩经济林四大商品林基地;逐步形成木(竹)浆造纸、人造板、家具、林产化工、木本花卉、森林生态旅游六大林业支柱产业;努力实现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总值翻两番。

(三)规划我省林业发展的战略布局。

根据我省林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按照全国林业总体战略布局的要求,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西两翼地区、北部及周边山区三大区域的经济社会及资源条件,规划我省林业战略布局。将全省行政区域按自然条件和林业特点的不同,划分为三大类型,分成七大区域,分别是:珠三角城市林业型(包括珠江三角洲城市林业生态圈),东西两翼沿海防护型(包括粤东南沿海防护型林业生态圈、粤西沿海防护型林业生态圈),粤北山地、丘陵生态公益型(包括韩江上中游生态公益型林业生态圈、东江上中游生态公益型林业生态圈、北江上中游生态公益型林业生态圈、西江中下游生态公益型林业生态圈)。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城市林业和花卉业为重点,巩固提高人造板业和家具业,建立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东西两翼地区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名、优、特、稀经济林基地,发展木片加工、木浆造纸、林产化工业以及果、茶、药等加工业。北部及周边山区的重点是“四江”流域中上游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山区综合开发,建设好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竹子基地,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因地制宜发展人造板、家具和松香及其它林副产品深加工业。

三、抓落实、促发展,扎扎实实搞好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

目前,我省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项主要任务,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屏障。

生态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对于我省整个林业发展来说,必须把战略重点放在生态建设上,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屏障。在林业实践和工作重点中,我们必须全方位贯彻生态建设第一位的思想。

一要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建设林业生态县是结合我省实际提出的一项生态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推进林业工作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各地要把林业生态县建设作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要以创建林业生态县工作为平台,大力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加快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景观建设,提高生态功能等级。力争至20xx年,全省有一半县达到林业生态县标准;到20xx年,全省所有县达到林业生态县标准,全面建成林业生态省,构筑起维护我省生态安全、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屏障。

二要加快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组织实施林业八大重点生态工程,是解决当前生态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快林业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抓好。要继续抓好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启动鉴江、榕江、漠阳江、潭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防护功能。大力营造、保护沿海防风林和滩涂红树林,恢复海岸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抗击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台风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继续推进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农田林网等沿线绿化,构筑覆盖全省的绿色森林 网络。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大力发展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多营造混交林,促进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植物群落的恢复。在城市化进程中,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切实推动城市森林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城市中心区要多种树、种大树(高大乔木),提高绿化效果,改善生态质量。要加强造林质量监管,推行工程项目管理。

三要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工作。搞好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管理,是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的核心和基础。我省在全国率先对省级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不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 经验,而且取得了明显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对当地有关生态公益林的文件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确保政策的一致性。要明确补偿对象,确保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也可采取多种方式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给予合理补偿。要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机制,允许统一经营,个人承包,通过赎买转为国有经营。要进一步落实生态公益林目标责任制,落实管护人员,并逐步建立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稽查,切实用好管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和各项建设资金。对经省核定的生态公益林不得随意调整变动,不得征收任何税费。

同时,要认真执行《广东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以提高尽责率为突破口,把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进一步引向深入。要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积极开展争创绿化先进工作。

(二)加大工作力度,强化资源管理。

森林资源是林业的根本,加快林业发展,深化林业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要增加森林资源。林业具有“三分种七分管”、“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严管林”,确保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

一要严格森林、林木资源及林地管理。实行森林资源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坚持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制度,认真落实破坏森林资源责任追究制度和案件报告制度,进一步强化林木采伐和木材行业管理。认真实施全省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抓好市、县林地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实行林地总量平衡控制,严格征占用林地的审核管理,坚决遏制林地资源的非法流失,制止和查处违法使用林地行为。强化林地林权管理,抓好换发林权证的检查、指导与验收工作,建立全省林权证管理网络,规范林地使用权流转。按照精简、高效的要求,进一步抓好林业工作站和木材检查站建设。加强调处山林纠纷工作,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二要强化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各级政府必须把预防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作为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立足预防,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森林防火意识。强化野外火源管理,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切实加强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强化森林消防监督职能,积极开展航空护林,加强生物防火林带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减少森林火灾损失。要加快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检疫工作,对危险性森林病虫害实施工程治理,遏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减轻灾害损失。建立健全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有效机制,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

三要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红树林资源保护。要以实施省人大议案为核心,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抓紧抢救濒危珍稀物种,修复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立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监管体系,切实保护好野生动植物、湿地、红树林资源。制订和完善野生动物猎捕、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管理制度,促进由利用野外资源向繁育利用人工资源转变。加强湿地、红树林资源调查规划与监测,尽快在宜林滩涂上营造红树林,并积极地做好红树林资源确权发证和管理工作。要组织实施好中荷湛江红树林管理项目。

同时,要加快森林资源、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加强对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红树林等资源及生态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生态效益评价,及时掌握和定期发布全省林业与生态状况,为林业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信息。

(三)优化林业结构,加快产业发展。

一个健全的林业、完整的林业、健康发展的林业,应该是一个三大效益兼顾、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林业。林业产业的发展是林业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生态功能的根本保障。林业的加快发展也包括林业产业的加快发展。

一要着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各地要把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作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结合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业。在发展思路上,要以商品林的大发展带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以林业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森林资源培育业的大发展,以森林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森林服务业的大发展。要把建设速生丰产林、竹林、经济林、工业原料林,作为调整林业结构、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并以此为依托,促进木(竹)浆造纸、人造板、家具、林产化工、木本花卉、森林生态旅游等六大林业支柱产业发展。要积极发展森林食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药材和珍贵树种培育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要因地制宜编制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并发挥林业产业协会的作用,推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二要做大做强林业龙头企业。林业龙头企业是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林业和山区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引导和组织农户经营的重任。各地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有 计划、有重点地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林业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林业产业的整体现代化水平。培育名牌产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涉外林业开发,发展外向型林业经济,不断增强林业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三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进一步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和木材采伐管理规定,真正从建立利益机制入手,鼓励多元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已经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自留山上的林木,一律归农户所有;分包到户的责任山,依法保持承包关系稳定;林木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工作。有关金融机构对个人造林育林,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抵押 申请银行贷款。

同时,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将全省国有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为公益类事业单位。还要深化森工体制改革,市、县林业主管部门所办企业要限期全部脱钩,并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改组、改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撤销森工站,保留乡镇林业工作站,对森工下岗分流人员按规定给予补偿。

(四)采取有力措施,完善保障体系。

加快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就是要充分发挥法制、科技、政策等的支撑保障作用。

一要坚持依法治林。要加快林业立法,抓紧制定商品林管理、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湿地保护管理、森林公园管理、林业工程管理、国有林场管理、山林纠纷调处、森林资源 转让和资产化管理等法规规章,并根据新情况新要求修订完善现有法规规章。要强化林业执法工作,创新林业行政执法机制,加快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步伐,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强化执法监督,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林业执法和行政许可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林业法制机构,充实执法监督力量,积极探索高效的行政许可监督制度,加大林业行政执法统一管理和监督,规范林业执法和行政行为。要加强林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加快建立林业法律事务机构,强化林业法律服务工作,切实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

二要推进科技兴林。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林业重点科技攻关,加快广东林业高科技园区和林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强优良乡土树种选育、地带性森林群落恢复、城市森林建设等技术研究。抓好省部级林业重点实验室和森林生态固定监测站以及优良林木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加快林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建设全省“数字林业”平台。建立健全全省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快区域性林业试验中心、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争到20xx年,全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建立林业标准和质量监督检测体系。鼓励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积极开展粤港澳和国际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三要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将林业事业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建立长期稳定的林业投资渠道。林业公共管理支出、林业公共工程支出和林业转移性支出等主要财政预算项目要纳入各级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封山育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和有害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生态防灾减灾的日常经费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省财政投入要突出重点,明确使用范围,对生态建设任务重的山区实行重点倾斜。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全省性林业生态安全体系基础建设资金要纳入省财政作重点安排。

四要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强林政、森林公安、森林检疫等执法队伍的 政治思想教育、政策法律学习和业务培训;要强化管理队伍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的培训;要优化科技队伍知识结构,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要在全行业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纪律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树立人才兴林观,全面贯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加强人才和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在稳住队伍、用好人才、培育力量、引进智力上下功夫,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为有志之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志们,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我省林业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紧密团结在以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加快广东林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省长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讲话 篇4

同志们:

这次全省林业局长会议是省政府同意召开的,也是在我省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推进林业经济强省建设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尤其是去年以来市县换届,一些市、县林业部门领导班子也做了相应调整,有些同志刚刚走上林业战线组织领导工作岗位。因此,开好这次会议,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具有特殊意义。稍后,德新同志将作工作报告,希望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加快林业经济强省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五大一强”的战略决策,其中把林业大省建设搞好,实现林业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做好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过去的一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不断推动工作落实,林业经济强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两个加快转变”和“五个显著提高”的发展态势。

一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加快转变。一年来,各地牢牢把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工作主线,进一步摒弃重采轻育、大砍大造的粗放经营方式,强化保护资源、培育森林、经营森林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推动和扭转森林逆向演替状况,林业生产进一步摆脱两危困局,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现代林业产业园区扎实推进,工业化、园区化、产业化推动了现代林业要素加快集聚,各类林业生产要素不断实现有效配置,量的积累不断向质的飞跃加快转型。

二是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加快转变。我省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均排在全国前列,但林业产出功能长期低水平徘徊。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全省林业经济总量仅为50亿元,到20xx年也只突破200亿元,从50亿元到200亿元我们用了20xx年时间。“”以来,省委作出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的重大决策后,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不断加强组织推动、政策驱动、项目带动、市场拉动等各项工作,相继召开林业产业大会、林业经济现场会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议,制定出台了加快林业经济强省建设的政策措施,到20xx年全省林业经济总量达到500亿元,又经过三年来的努力,到去年全省林业经济总量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达到1020亿元,三年翻了一番。

在实现上述两个加快转变的同时,在发展质量上呈现出五个显著提高。

一是林业的生态保障功能显著提高。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行动完成育林造林227万公顷,是前十年的2倍,森林覆盖率由42.4%提高到43.6%。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全面完成,二期工程顺利启动。通过调减采伐量和扩大抚育量,全省森林面积净增194.3万亩,增长3.8%,活立木总蓄积净增4484万立方米,增长10.1%。森林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生态屏障功能显著提高。

二是林业的综合产出功能显著提高。林业作为复合型基础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功能不断拓展,规模快速扩张,结构明显优化,效益日益增强。木材生产、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程加快,生物制药、绿色食品、森林旅游、商贸餐饮、现代物流不断壮大,过度消耗林木的产业比重下降,林地经济、旅游经济、多种资源开发等非林非木产业比重上升,独木支撑的传统经济格局正在改变,多元并举的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林地资源利用率、产出率、生产率明显提升,林业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日益突显,一些重点林区县份农民人均收入构成来自林业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三是林业的民生改善功能显著提高。结合新农村建设,绿化美化村屯、建设美好家园工程顺利实施,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到去年底,全省绿化美化村屯4189个,新增城市绿地4897.6公顷,涌现出长春、吉林、敦化、通化、集安等一批全国绿化模范市。结合天保工程实施,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林区棚户区改造,并纳入国家拉动内需改善民生重点工程,几年来,投资68亿元,共完成棚户区(危旧房)改造10.2万户,新建改造林区职工和农民住宅510万平方米,同时林区道路、饮水、供暖、供电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有效提升了林区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是林业的资源保护功能显著提高。全省上下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坚持全社会抓保护,全民搞防火,各级政府负全责,精心组织实施“全力预防、快速反应、重兵扑救”战略,克服了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森林火险增高等诸多不利因素,保持了森林防火长治久安,实现了连续3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辉煌成就,火灾受害率一直保持在0.04‰以下,减少经济损失45亿元,有效保护了林下资源,为发展人参、鹿业、食用菌、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创造了基础条件。森林资源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到去年底,新增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7个,林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基层林业站建设普遍得到加强。

五是林业自身发展活力显著提高。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林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用体制机制创新焕发林业内生增长动力,是我省林业工作的一大亮点。长期以来,我省林业企业基本维持建国初期形成的政企合一模式,社会负担重,历史欠账多,经营举步维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断加大林业改革力度,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了两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个是国有森工企业抓住全省改革攻坚的重要契机,以变革产权制度为核心,对木材加工、运输流通等企业全部实施民营和股份制改造,对教育、医院等社会职能移交属地政府并开展社会化经营改造,近200户企业退出国有,实现了产权多元化,近5万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优化了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使产权更加明晰,主业更加突出,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另一个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去年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围绕落实和放活集体林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加速构建现代林业资源培育体系、产业发展体系、科技创新体系、金融支撑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流转顺畅、效益良好的集体林经营管理体制框架。上述两项重大改革,为焕发企业和林业活力注入了持久动力。

总结过去尤其是去年全省林业工作,可以说林业工作成效显著,发展速度快,质量好,贡献大,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对过去一年来的全省林业工作省委省政府是非常满意的。特别是这些成绩是在林木采伐量大幅度减少,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的情况下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经验难能可贵,应该倍加珍惜,必须充分肯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进一步推进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需要破解的难题和矛盾仍然很多,主要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非常艰巨,林业对经济社会的生态保障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改造传统林业产业、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快;计划体制弊端积淀较多,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林区民生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越来越突出,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认真遵循林业发展规律,积极把握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进一步巩固发展林业的好形势好势头,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动林业发展取得新成绩。

二、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加快林业经济强省建设步伐

去年我省林业经济总量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与建设林业经济强省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全省上下特别是各级林业部门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林业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到20xx年实现林业产值1400亿元以上,年均增幅达到12%,使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林区职工和农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为重点,加快实施林业转型升级推进战略,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林业发展,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工业拉动、项目带动、科技推动、改革驱动、城乡互动,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努力做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不断推动林业经济强省建设。具体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是加快林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任务。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调整力度,加快构建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高附加值、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包括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不断推动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变。同时,充分挖掘林业的多种资源功能,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要把林下经济、绿色食品、森林旅游、特色养殖和精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搞好项目布局,优化配套服务,不断提高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二)把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保障。森林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事关林业改革发展全局,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一以贯之地抓好森林防火工作。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回良玉对四川省西昌市发生森林火灾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发扬连续作战精神,科学指挥,统筹调度,加大扑救力度,确保人员安全,最大限度减轻财产损失。同时,要继续加大火源管理力度,防止发生新的火灾。1月29日,国家森防指、国家林业局发出紧急通知,按照回良玉副的批示精神,对进一步做好近期森林防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去秋今冬以来,我省降雨(雪)偏少,干旱形势异常严峻,导致春防任务极为艰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回良玉副、国家森防指和国家林业局通知精神,继续保持3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旺盛斗志,毫不松懈地坚持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各级政府、各级森防指、各级林业部门要密切关注林区天气变化情况,及早做好森林防火准备,确保森林防火工作组织到位、部署周密、保障有力、万无一失。要着眼资源保护,健全和完善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在继续坚持七长负责制、联防联保、双预案等防火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提升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要落实好森林防火储备金和物资储备制度,将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与防火任务相适应的保障体系。要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群众管林护林积极性高涨的实际,健全完善森林防火配套措施,确保森林防火长治久安。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力度,结合第二个十年绿美规划,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三北防护林建设和更新改造、人工义务植树造林等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国土绿化水平。

(三)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支撑。今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主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了把这些政策措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省里决定把20xx年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具体活动方案近期将下发各地组织实施。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必须把林业发展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级林业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着力提高林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重视林业科学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林业科技体制,针对良种选育、丰产栽培、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加强协作攻关,集中解决森林经营、种苗培育、沙化土地治理、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生态保护以及林产品精深加工、贮运保鲜等重大技术难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努力形成创新开发一批、应用转化一批、立项储备一批的林业科技研发格局。要深入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注重培养林业科技领军人才,加强林业科技攻关团队建设,着力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四)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在推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林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始终是我们高度重视、探索创新的重要任务。“”期间,我们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取得重要进展,加快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森林经营方式转变,努力把林地、林木、林下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潜在活力和职工群众蕴藏的积极性、创造性转化为企业和林区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紧紧围绕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加快构建现代林业资源培育体系、产业发展体系、科技创新体系、金融支撑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流转顺畅、效益良好的集体林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积极探索地方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着力破除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经营性质、经营体制、经营方式和经营主体上的误区,不断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力求实现下述“五个突破”,就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走企业化、产业化经营之路;突破单一经营木材传统模式,走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综合经营之路;突破行业地域界限,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开发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森林特产、现代服务等产业,走多元化、多途径发展之路;突破单一所有制界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多元经营主体,走多种经济并存的混合型发展之路;突破浅层次加工局限,强化系列开发,走多层次转化增值发展之路。

(五)把兴林富民、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是重点国有林区,由于历史包袱重,林区基础设施欠账多,着力改善林区民生不仅是建设现代林业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吉林、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大任务。按照国家要求和省里安排部署,要进一步加大全省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力度,确保林区职工和广大林农充分享受到棚改政策带来的实惠和福祉。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落实好资金、建材、工程项目,特别是要协调落实好林业棚改税费减免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为办理产权和棚户区改造检查验收奠定基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化统筹、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林区道路、通信、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医疗、文体等公益事业发展,对已纳入相关专项计划的,要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投资渠道,加快建设进程。要切实抓好林区城镇化和林农非农化的各项工作,确保林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六)把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可靠保障。立足提高林业组织化程度,增强整体竞争力,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制林场等林业合作组织,开展自我服务,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支持农民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承担林业和山区经济发展建设项目,林业专业合作社同等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各类林业专业协会,引导和规范各类林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不断开创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加快林业转型升级,建设林业经济强省,涉及到多个部门、方方面面,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兴林的良好氛围。

一要加强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切实把林业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要把林业经济强省建设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主动衔接,搞好组织协调,为推进林业改革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要形成部门合力。要统筹整合人力物力,细化工作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各级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增强大局意识,主动搞好与市县和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有关部门要从自身职能特点出发,围绕林业经济强省建设,履职尽责,不断推动资源要素向林业流动、基础设施向林区延伸、公益事业向林区覆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督导检查,把林业改革发展不断推向深入。

三要抓好队伍建设。建设林业经济强省,不仅要有好的发展氛围,好的政策环境,而且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好的职工队伍,这是关键,是根本。因此,各级林业部门和企业单位一定要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尤其是选好配强一把手。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成员不仅要有全局观念、综合素质、业务能力,更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的紧迫感,也要有自律意识、过硬作风和实干精神。同时,要注重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好、业务好、作风好的职工队伍。这样才能在复杂环境下,挑战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做到迎难而上,创新发展,以强制胜。各地要注重加强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职工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森林经营水平、林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要转变工作作风。林业改革发展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历史遗留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在一起,对做好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走进林区,贴近职工和农户,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努力探求化解办法。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发展理念,强化政策指导、行政指导和公共服务。要切实抓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倾听和解决林业职工和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他们提供便捷服务。要层层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各种新矛盾,维护农村和林区社会稳定。要加强林业法制宣传,增强全社会依法治林意识,巩固好、发展好、保护好林业建设成果。要认真总结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典型,用典型指导面上的改革发展。

同志们,建设林业经济强省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努力工作,不断开创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和省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省长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讲话 篇5

同志们:

20xx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林业系统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林业建设的良好开局。一是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的持续增长;营造林质量连续20xx年保持全国前三甲,再次获得国家营造林质量奖。二是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深入调研,完成了改革前期准备工作,开展了6家林业企业的改制工作,营林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三是林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科技兴林的作用日益显现。对此,省委、省政府是充分肯定的。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省当前生态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木材等林产品供给短缺问题还相当突出,森林资源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加快林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

当前,林业发展处在一个十分难得的有利时期。中央把“三农”工作继续摆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林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回良玉副指出:林业作为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功能在不断拓展、效用在不断延伸、内涵在不断丰富,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繁重。正因如此,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富民强省战略中,将保持青山绿水、提高森林覆盖率作为全省科学发展必须守住的四条底线之一。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努力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切实担负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神圣使命;充分认识林业巨大的经济功能,努力保障木材供给和发展林业产业,切实担负起促进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光荣任务;充分认识林业巨大的社会功能,努力增加就业和建设生态文明,切实担负起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职责。在20xx年,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继续抓好造林绿化。造林绿化是发挥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根本途径,也是林业部门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生态需求仍然是人们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林业最基本的功能仍然是生态功能。要保持良好的生态,建设青山绿水、满目葱茏的新湖南,就必须加大造林绿化的力度,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载体,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充分挖掘造林绿化的潜力,大力提高造林绿化的效益,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投身绿化事业。

第二,认真搞好林改试点。今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怀化市和浏阳市、安化县、绥宁县开展林改试点工作,为明年全省全面铺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经验。为此,各试点市县一定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精心实施。试点中要全面把握好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负担和配套改革等林改的核心内容,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兴林与富民、放活经营与保护自然生态的关系,坚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质量第一、注重效果的原则,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扎实有效地推进改革试点工作。这次会议后,省里还将召开专门会议安排和部署林改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各地要按照省里部署,扎实开展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工作,为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努力培育林业产业。相对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而言,我省林业产业发展还是一条“短腿”。发展林业,一个重要目的是富民。林业富民的根本途径,是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在加快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林业产业上,再创新优势;在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业、经济林、种苗花卉、林产工业、森林和湿地旅游等林业优势产业上,再上新台阶;在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碳汇项目等新兴林业产业上,再增新亮点。要通过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监管和服务,延长林业产业链,促进林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使林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

第四,切实保护林业资源。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是林业发展的根本。全面提升林业建设水平,必须保护好这些林业资源。要坚持林业生态建设与资源保护并重,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严格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林业法治建设,建立健全资源保护长效机制。编制完善保护规划,科学实施保护项目。突出抓好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灾害的防控,进一步强化林业重大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确保国土生态安全。

同志们,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湖南,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我们一定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现代林业建设的新局面。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