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类演讲稿 > 会议发言 > 在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1W 次

XX年是“xx”规划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在全省上下奋力实践新蓝图的关键时刻,召开这次会议意义十分重大,主要任务是总结“xxx”时期全省文物工作,表彰先进,分析形势,安排XX年及“xx”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努力实现“xx”良好开局。刚才文军院长传达了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和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希望大家认真领会,积极贯彻。下面,我讲几个问题。

在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开拓创新,顽强拼搏,“xxx”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刚刚过去的“xxx”,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省文物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省文化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全省文物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圆满完成“xxx”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文物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文物抢救保护和考古发掘研究成绩显著,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管理工作卓有成效。我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效显著。在国家文物局的悉心指导和强力推进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XX年、XX年我省安阳殷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充分彰显了文物资源大省的重要地位。目前,我省世界文化遗产达到3处,位居全国兄弟省市前列。大运河河南段申遗工作全面启动,丝绸之路河南段申遗工作有序推进。我省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管理、研究、利用工作全面加强,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XX年,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绩突出,省文物局被省政府记集体一等功奖励。

大遗址保护理念和保护模式不断创新。大遗址保护是“xxx”时期国家实施的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全国共确定100个重点项目,我省占16处,是大遗址保护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按照统一部署,大遗址所在地政府及文物部门提升保护理念,创新保护模式,科学统筹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发展的关系,推进大遗址保护展示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显现综合效益。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成功举办“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形成了《大遗址保护洛阳宣言》,在我国大遗址保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安阳殷墟、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内黄三杨庄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已初步建成开放,郑州商城、隋唐洛阳城宫城考古遗址公园、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等保护展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州商城、内黄三杨庄等5处大遗址入选首批3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或立项名单,为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和考古发掘研究成果丰硕。按照“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原则,全力以赴做好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前介入、及时跟进,主动深入一线,开展前期文物调查、勘探,为项目选址选线提供依据。对于无法避让或工程建设中新发现的文物,严格标准程序、创新方法举措,争分夺秒做好考古发掘工作,在抢救保护文物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为工程建设赢得时间。五年来,先后配合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公路、铁路快运专线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完成考古发掘面积70多万平方米,出土文物10万余件,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优质高效服务。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全长1431公里,在河南境内为731公里;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淹没面积共370平方公里,河南境内为170平方公里。在中线工程涉及的5个省市中,我省配合工程建设的文物保护任务最重,占总工作量的50%以上。自XX年工程开工以来,我们突破常规,组织来自全国的45家考古发掘研究单位,累计完成198项文物保护项目。我局先后被省政府授予“XX—XX年度重点项目建设先进集体”、“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征迁工作服务先进单位”等称号。

围绕现代人类起源、中原文明起源、早期国家起源等重大学术课题,开展了主动性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取得了重大学术突破。灵宝西坡遗址、灵井“许昌人”遗址、内黄三杨庄遗址、安阳曹操高陵等12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总数占全国1/5多,我省历年获此殊荣的项目达到36项。鹤壁刘庄遗址等8个项目荣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考古奖均位居全国前列。

文物建筑维修力度加大。编制完成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和维修方案,重点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开封城墙、洛阳潞泽会馆、巩义康百万庄园、汤阴岳飞庙、林州慈源寺、武陟嘉应观、南阳府衙、新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等100多处重点文物进行保护维修。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之一,开封延庆观玉皇阁顶升工程圆满完工,阁体整体顶升3.1米,有效解决了阁体受地下水侵蚀问题,重现了玉皇阁的巍峨雄姿,是文物建筑维修的新实践。

江油文物援建任务圆满完成。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作为对口援建四川江油地震灾区的重点单位,承担了李白故居、李白纪念馆两个“交钥匙”恢复重建工程。其中李白故居抢救维修工程有9大项83小项,李白纪念馆恢复重建工程有5大类27个项目,省政府总投资9000多万元。经过招投标,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担监测、设计、维修、复建等任务,近300名工作人员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历经两年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援建任务,得到豫川两省有关部门的好评和肯定。工程荣获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中州杯”和四川省“天府杯”奖项,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二)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文物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博物馆网络体系逐步健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博物馆事业,XX年召开了全省文博事业发展座谈会,有力促进了全省文博事业的发展。“xxx”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我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于XX年11月隆重开馆,xx同志亲笔题写馆名,xx、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馆仪式。河南博物院作为全国文博系统“三贴近”试点单位,整体功能提升工程顺利完工,并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南阳汉画馆被认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许昌博物馆等26家博物馆被认定为国家二、三级博物馆,全省博物馆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博物馆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有效发挥。洛阳、安阳博物馆新馆,信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临颍陈星聚纪念馆、新野汉画砖博物馆等20多座博物馆建成开放,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150余座。全省文物系统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部署,进一步提升陈展水平、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免费开放104座博物馆,有效发挥了博物馆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文物保护成果进一步惠及广大公众。XX年,博物馆免费开放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十项民生工程”。河南博物院,郑州、洛阳等地博物馆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上,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被授予“牵手历史——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团体奖。郑州博物馆“古都郑州”陈列荣获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文物开放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培育和打造文物精品景区,全省已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00多处,在全省70多家国家5a级、4a级景区中,文物景区占半数以上,成为河南旅游业的重要支撑。XX年、XX年,全省博物馆和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年均接待观众达1亿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物经营及衍生文化产品开发有序发展。推进文物经营活动健康发展,全省文物商店和文物拍卖企业由4家增至18家,进一步拓展和规范了民间文物收藏渠道。省文物交流中心主动迎接文物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新挑战,发挥国有文物商店信誉好、联系广的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物经营的新思路,创办的“全国文物艺术品展销会”已成为全国文博展会知名品牌,规模和效益实现双丰收。完善博物馆经营功能,鼓励研究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命名三批23家河南省文物复仿制品研究开发基地。

(三)文物对外交流和保护科技工作亮点纷呈,中原文化影响力大力提高

文物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积极服务全省对外开放和外事工作大局,主动加强与外国政府和民间文化组织的合作,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物交流格局,进一步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河南博物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博物馆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开展了广泛合作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文博领域的优秀成果。举办文物对外展览12个,参加国家组织的19个,遍布五大洲,涉及法国、意大利、美国、比利时、希腊、南非、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XX年赴日本“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受到日本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进一步提升了河南的知名度、美誉度。积极引进国外文物展览,成功举办了“印度文物展”、“秦汉——罗马文明展”等,为观众奉上了具有异域特色的文化大餐。

文物保护修复科研实力增强。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与敦煌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依托河南古代壁画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设立了“国家壁画保护研究中心河南工作站”。河南博物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国家可移动文物保护设计甲级资质和修复一级资质。省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研究中心、南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等获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甲级或一级资质,进一步增强了全省文物保护修复科研实力。

重点文物科研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有效整合我省文物科研力量,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依托河南博物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单位,设立了河南省“金属文物保护研究基地”、“动物考古研究基地”、“‘许昌人’研究基地”、“石窟寺考古研究基地”、“古代壁画保护研究基地”等5个首批省级重点文物科研基地,进一步提高了全省文物科研水平。积极承担国家文物科研课题,争取国家资金和智力支持,开展文物科技创新研究。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有10余项课题在国家文物局立项。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干缩变形木质文物润胀复原研究项目和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承担的古代壁画修复保护工程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

(四)文物法制建设与安全执法工作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秩序良好稳定

文物保护法规制度逐步完备。省人大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河南省开封城墙保护条例》、《河南省新乡潞简王墓保护管理条例》,批准了《郑州市嵩山历史建筑群保护管理条例》、《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洛阳市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尸乡沟商城遗址保护条例》,全省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达到11部。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博物馆建设加快文博事业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我局会同有关部门或单独制定下发了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博物馆免费开放管理办法、文物安全防范暂行规定等10余项管理制度,文物保护法规体系逐步完备,为文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

文物安全工作稳步发展。坚持防范打击并重,“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组织发展业余文物保护员4679名,推动成立9个文物公安派出机构,目前,全省文物公安派出机构达到13个。与省公安厅建立了联合打击文物犯罪工作机制,部署开展3次集中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共侦破文物案件300余起,追缴文物1800余件,督促移交文物1000余件,有力震慑了文物犯罪。在XX年国家部署开展的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中,我省组织得力,成果丰硕,我局及驻马店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许昌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等受到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表彰。

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连创佳绩。开展年度文物行政执法专项督察活动,督察处理一批重大文物违法案件。郑州、洛阳、济源等省辖市和登封、新郑、巩义、叶县等县(市、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成效显著。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三届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比活动中,我局连续荣获优秀组织奖,郑州市文物局、洛阳市文物局制作的案卷分别荣获一等奖、优秀案卷奖等,获奖数量和奖项级别均居于全国前列。加强文物经营监督管理。组织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开展涉案文物鉴定300余起、鉴定文物11000余件。

(五)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扎实有效,文物事业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文物保护“五纳入”和“四有”工作深入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进一步得到落实,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登封、新郑、巩义、偃师、新安、武陟、新县、光山、渑池等9县(市)荣获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文物保护单位数量逐步增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增92处(98项)、总数达189处(198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新增507处、总数达1047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新增5个、总数达8个。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加强保护机构队伍建设,健全保护档案,树立保护标志,及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XX年普查工作启动后,省、市、县三级均成立了以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文物部门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了158个文物普查工作队,共1700多名专职人员投入文物普查工作。省政府先后5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普查工作。中央及我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文物普查经费5100多万元,各单位积极参与,各级文物部门强力推进。截至XX年底,我省顺利完成“xxx”时期国家确定的文物普查任务,实地调查阶段顺利通过国家整体验收,普查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长城资源实地调查阶段任务基本完成。

文物教育培训迈上新台阶。创新文博队伍培训方式,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把文物保护纳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举办了全省分管文物工作县(市、区)长培训班等。与高校合作,有针对性地举办了全省文物系统领导干部文物法制、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物行政执法、文物普查培训班等,培训文物管理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5000人次,全省分管文物工作县(市、区)长、省辖市文物局长、国保单位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讲解员、保管员、普查队员等培训一遍。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了美国梅隆基金会博物馆管理培训班、中日韩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培训班等。在美国鲁斯基金和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下,支持中青年专家赴外访问研究。探索文化遗产培训的新模式,XX年、XX年,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成功举办了两期文化遗产保护境外培训班,先后从全省文物系统选派39名文物科技保护专业人员,赴意大利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我局被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外国专家局授予“河南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文物宣传工作日趋活跃。开展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系列宣传活动,多次邀请中央及省内主要媒体深入我省世界文化遗产、南水北调工地、“三普”工作一线、文物开放单位采访报道。全省各地统筹安排,采取措施,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郑州市“市民身边的文化遗产”图片有奖征集,洛阳市“移动博物馆”进社区、进乡村,安阳市“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公共考古,平顶山市文物保护法规系列宣传活动等进一步拉近了民众与文化遗产的距离。全省共出版《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宝丰清凉寺汝窑》、《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等文物考古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了一批学术价值较高的考古简报、报告和论文。编辑出版了《河南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卷》、《南水北调出土文物精华》、《河南文物志》等大量文物普及读物,广泛宣传普及文物保护法规和文物知识,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五年来的工作,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文物工作,必须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认真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善于保重点、克难点、举亮点、打基础,才能不断取得新成绩。

――保重点,即文物工作必须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配合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旅游业发展、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创新方法,有所作为,才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使自身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稳步发展。

――克难点,即文物工作必须统筹与城乡发展的关系,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城乡发展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通过建设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等,有效缓解文物保护与城乡土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科学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彰显地域魅力,美化城乡环境,改善群众生活,实现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多赢”。

――举亮点,即文物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挥优势,充分利用,积极探索和实践变文物资源优势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扩大文物对外合作交流、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加大文物维修开放力度等,打造更多文化遗产品牌,使文物资源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亮点。

――打基础,即必须始终把基层基础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积极推动文物保护“五纳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和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保护机构)的落实,不断加强文博机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文物安全长效保障机制,深入推进文物资源调查,才能保证文物事业长远持续发展。

同志们,五年来,全省各级文物部门和广大文物工作者忠诚事业、负重前进、求实创新、无私奉献,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勇于承担起“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任,推动全省文物事业不断取得发展进步,为“xxx”规划完成划上了圆满句号。同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文物局的强力推进,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在此,我谨代表省文物局对与会代表和全省广大文物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努力抓住文物事业跨越发展的新机遇

“xx”时期,是我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我省文物事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

(一)文物事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文物工作日益重视。党的xx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突出强调“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今年1月,xx总理在河南调研时特别指出:“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原文化代表中国的古文明以及由此而延伸的中国整个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十分宝贵。我们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文化;我们在讲硬实力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软实力”。XX年文化遗产日期间,xx同志发表重要文章,深刻阐述了文化遗产工作的重大意义,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遗产事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文物事业的政策举措,资金投入大幅度增长,为文物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XX年,省委、省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今年初,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富民强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促进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重大举措,全省各级、各部门都在紧密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同心同德、拼搏奋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把“打造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作为重要战略定位,对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作了具体规划,要求发挥文化遗存集聚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根文化、姓氏文化、都城文化、汉字文化等中原文化资源,培育和打造以“根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品牌,要求加强历史文化遗迹的勘探、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分区域构建一批以殷商文化、东周文化、东汉和三国文化、盛唐文化、大宋文化,以及儒释道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基地,培育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文物工作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伟大实践中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大有可为。

(二)文物事业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文物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xxx”时期,文物保护理念不断创新,保护领域更加广阔,保护理论、原则、技术、手段、材料、工艺等各个方面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维护文化遗产尊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保护成果惠及公众等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文物事业焕发蓬勃生机,大遗址保护展示、博物馆免费开放、文物保护科技创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等一批影响深远的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实施,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效满足了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全省文物系统积极适应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以理念创新指导实践创新,开拓新思路、新举措,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为全省文物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念保障。

(三)文物事业重要作用日益凸现。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大省,文物资源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决定了文物工作对于“打造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一是直接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文物不可再生、地下文物分布不可预知的客观特点,决定了基本建设前必须事先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发掘。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有利于抢救保护文化遗产,而且有利于消除工程地下安全隐患,为工程安全及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文物调查、勘探、发掘成为经济社会各项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首要环节,承担相应工作的各级文物部门和各考古发掘单位成为基本建设中的先遣部队。当前,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以及承接产业转移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城乡建设和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任务愈加艰巨,文物部门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愈加重要。二是为公众提供精神食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作为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物博物馆单位,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文物保护维修、开放展示、宣传教育,把中原文化的丰富内涵、演变过程、杰出成就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一方面可以使人们感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得到各类富有知识性、激励性的精神享受,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可以让公众在参观学习中认知、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厚重,提升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有力支撑文化旅游快速发展。文物事业兼具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文物旅游、文物流通、依托文物资源开发的产品和服务等都是文博事业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具体体现。我省突出的文物资源优势在新一轮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创业等方面的作用将愈加凸显,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引擎”。四是积极服务对外开放战略。文物资源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象征、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大使”。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举办对外文物展览,加强与国外博物馆、科研机构合作等,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全省对外开放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提供载体、创造良机。

(四)文物事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当前,我省文物事业既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进入了一个保护压力不断累积、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的“矛盾凸现期”。一是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个别地方和单位文物法制观念淡薄,重眼前利益、经济利益,轻长远利益、社会利益,拆毁、破坏文物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理念、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等急需进一步普及。二是全省文物事业发展仍不平衡,文物机构队伍薄弱,各级文物行政管理、保护研究等机构与文物大省的地位和繁重的保护任务不相适应。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把握和运用好改革原则,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做到推动改革与加强文物管理有机结合。三是伴随我省文物事业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文物保护科技、陈展设计、规划编制、修复鉴定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展示与教育功能发挥不够,运营管理和科学研究水平急待提升。四是受经济利益驱使,盗掘、盗窃、倒卖、走私文物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并呈现职业化、网络化、暴力化、智能化特点,田野文物保护难度极大,我省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五是受机构、队伍、经费、观念等因素影响,全省文物资源未得到充分地开放利用,文物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地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积极探索,在工作实践中认真研究解决。

三、科学规划,奋力求新,扎实做好“xx”工作

站在新起点,展望“xx”,全省文物系统要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根据国家文物事业“xx”发展规划,积极实践“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工作要领,着力抓好十项主要任务,努力推动文物事业持续科学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保障。

(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要切实抓好大运河河南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持续推进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段遗产选点保护展示,加大河道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高质量完成各项申遗准备,力争各遗产选点顺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要扎实推进丝绸之路河南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编制完善河南段总体保护规划,继续开展巩义石窟寺、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洛阳白马寺、汉函谷关和崤函古道等5处遗产选点的文物维修和环境整治。三要继续实施新乡潞简王墓维修工程,加快次妃墓维修和周边环境整治的工作进度。四要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专家咨询机制,坚持年度汇报制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监测巡视工作。进一步加强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宣传展示等工作,打造展示中原文明的亮丽名片和金字招牌。

(二)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xx”时期,国家将在“xxx”基础上,推动建立以五片、四线、一圈为重点,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新格局,工作力度逐步加大。一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编制完善一批大遗址保护规划和展示方案,健全保护管理机构,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为下步保护展示奠定基础。二要持续推进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州商城、内黄三杨庄等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本体保护、周边环境整治、安全防范设施和展示服务设施建设。力争通过5年努力,把我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为体现文化遗产尊严、惠及人民群众、促进区域发展的典范。三要重点支持新郑郑韩故城、巩义宋陵、郑州大河村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安阳曹操高陵、渑池仰韶村遗址、淮阳平粮台遗址、信阳城阳城址、平顶山应国墓地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力争早出形象、早显效益、早具规模,有效发挥河南大遗址的集聚效应。

(三)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和考古发掘工作。一要全力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重点做好我省黄河以南中线干渠沿线、丹江口库区和支线工程沿线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与地面文物搬迁,加强施工中的文物安全巡护。二要做好高速公路、西气东输、铁路改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及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三要继续做好灵井“许昌人”遗址、安阳曹操高陵、新郑望京楼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科研项目。四要积极建设国家文物标本库房和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加快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出版工作,确保全省每年出版5-8部考古发掘报告。五要加强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管理,完善文物调查勘探、文物考古发掘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制度,优质服务经济建设。

(四)文物建筑保护维修工作。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设立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部署,支持做好开封、登封、宝丰等10个试验区的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工作。二要重点实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洛阳龙门石窟、洛阳白马寺、开封城墙、商丘城墙、浚县古城、淅川荆紫关镇古建筑群、开封朱仙镇古建筑群、汤阴岳飞庙、周口关帝庙、济源阳台宫、武陟嘉应观、平顶山香山寺观音大士塔及碑刻、辉县白云寺、禹州会馆建筑群(十三帮会馆、怀帮会馆)、临颍受禅碑与受禅台等30处以上省级或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维修工程。三要做好革命文物和近现代重要史迹保护利用工作,着力开展兰考焦裕禄烈士墓、濮阳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新县箭厂河革命旧址群、确山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信阳鸡公山近代建筑群等保护维修。四要加强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积极推进开封刘青霞故居、郏县临沣寨、博爱寨卜昌民居、内乡吴垭民居、三门峡地坑院等维修利用。五要加强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质量管理,严格文物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认证,提高维修质量和水平。

(五)博物馆建设及免费开放工作。一要根据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积极推进河南博物院二期、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南水北调博物馆等建设工作。推进河南博物院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建设,提高藏品保护、展示、科研、教育、服务水平,发挥其导向和示范作用。支持中国文字博物馆文物征集、陈展提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为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发挥更大作用。二要积极推进洛阳、平顶山、新乡、许昌、周口、驻马店、信阳、漯河、商丘、南阳等综合性博物馆建设和陈列展览工作,支持河南古代壁画馆、安阳曹操高陵博物馆、洛阳曹休墓博物馆、信阳城阳城址博物馆、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淮阳平粮台遗址博物馆等特色和遗址类博物馆建设,积极引导发展民办博物馆,进一步完善反映中原文化特色的全省博物馆网络体系。三要大力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按照“三贴近”原则,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陈展方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人才培养,实施陈列展览精品工程,建立免费开放质量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提升服务展示和宣传讲解水平,努力使广大公众更好地分享文物事业发展成果。四要把文物征集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物征集活动,尤其要注重当代文物的征集,进一步储备和丰富馆藏,提高博物馆持续发展能力。

(六)文物对外合作交流工作。文物对外合作交流是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一要探索中原文明“走出去”模式,有效挖掘整合我省丰富的文物资源,创新陈展形式、丰富展览内容,精心打造文物外展品牌,扩大文物对外展览的数量和规模,圆满完成赴日本“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办好赴台湾“动物艺术展”,赴意大利“音乐文物展”、威尼斯“河南文物展”,赴美国“河南文物珍宝展”,赴联合国维也纳总部“中国文字展”等,积极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对外展览,进一步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加强双向交流,积极引进境外展览。二要深化文物保护、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继续加强与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博物馆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重点办好赴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与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合作开展“唐三彩”和早期“白瓷”研究,推动友好博物馆建设。

(七)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科技创新对于文物事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手段在文物调查、认定、研究、展示、利用、传承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要加强中原文物研究,围绕现代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夏商周聚落形态、汉代村落形态、帝王陵寝制度等,开展专题性考古研究,筹备举办“中原考古论坛”,研究、挖掘、宣传博大厚重的中原文化,增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二要积极推进河南国家重点文物科研基地建设及省级重点文物科研基地建设,加快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建设,支持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动植物考古实验室、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工作站等建设,着力在青铜器、陶瓷器、铁器、土遗址、木漆器、壁画、彩画、砖石等文物科技保护方面取得新成果。三要制订文物保护科技课题指南,完善课题申报与评审制度,加强考古科研成果转化和考古知识普及工作,提升河南文物保护科技水平。

(八)文物安全与行政执法工作。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是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要健全完善文物安全和行政执法责任体系,以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为核心,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强化督察。二要对我省文博风险单位技防达标情况、文物建筑消防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编制方案,储备项目,争取支持,积极实施,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水平。三要健全完善防范打击文物犯罪工作机制,适时部署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各类文物犯罪的高压态势,维护全省文物安全形势整体稳定。四要继续开展文物行政执法专项督察活动,严格文物经营单位设立审批及日常经营管理,做好文物鉴定审核工作。

(九)文物宣传利用工作。一要加强文物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文博单位阵地宣传作用,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重,开展深入细致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打造好中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等文物宣传品牌。加强普及性文物类图书的编辑出版。健全完善文物新闻发布制度,建立文物舆情监测机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拓展文物宣传工作的渠道和途径。二要加大文物开放利用力度,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重点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综合效益好的文物景点,促进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支持省文物交流中心办好“全国文物艺术品展销会”,进一步创新经营方式、拓宽经营渠道,为国家抢救珍贵文物,满足公众收藏需求。

(十)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一要完成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加大新发现文物的保护力度,做好普查成果的汇集和应用工作。二要做好我省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提请公布第六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使我省更多的文物遗迹得到更高规格的保护。三要推进文物保护“五纳入”的落实,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四要按照国家部署,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今年,我省首先在新郑市、沁阳市、淮阳县博物馆先行试点,开展馆藏文物清库建档工作,做到藏品总登记账、藏品登记卡与实物三者相符,藏品建档系统规范,推进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建设,到“xx”末基本摸清全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文物底数。

关于XX年重点工作安排,已于年初印发,我在这里不再多讲。希望各地、各单位从实际出发,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科学安排,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为“xx”规划顺利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四、多策并举,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施

为保证XX年及“xx”时期我省文物事业主要工作任务顺利完成,要强化五项保障措施:

(一)法制保障。一要做好《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新近颁布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根据《办法》的授权性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更详细、操作性更强的配套措施,把《办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二要持续推动洛阳邙山陵墓群、新郑郑韩故城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立法工作,提升保护管理水平。三要建立和完善文物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实行文物保护领导责任制、文物保护项目法人负责制、文物安全目标责任制,文物行政执法人员、安全保卫人员、文物藏品保管员、讲解员持证上岗制等,进一步提高文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机制保障。一要建立健全运转协调、配合有力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努力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强大合力。文物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涉及到经济社会建设众多方面,需要多部门密切协作。要充分运用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联合防范打击文物犯罪工作机制等,善于借智借力,避免孤军奋战。二要创新完善项目储备机制。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有力推动了文物事业跨越发展。但同时,对项目申报更加严格,方案编制、论证、审批均有严格的标准、规范和程序。要取得支持,首先必须有好的项目储备,否则就没有抓手、没有载体。当前,我们的项目储备工作还不到位,项目储备意识不强、策划运作水平不高、前期准备工作不扎实,与国家经费投入无法有机对接,从而失去许多发展良机。要理清本地区、本单位文物事业发展思路,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成一批大遗址保护展示、重点文物保护维修、文物藏品征集等规划和方案,突出重点,储备项目,形成机制,为争取支持奠定扎实基础。

(三)人才保障。一要进一步健全文物系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工作机制,积极争取人事、财政等部门支持,大力引进和培养文物修复、科技保护、陈展设计、考古发掘、文物鉴定等文物工作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并在科研项目、学习培训、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二要创新文博队伍教育培训模式,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选派赴外深造、委托高校培养、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传、帮、带”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文博队伍人才培养,尤其要抓住国家大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业硕士培养的机遇,深化与高等院校合作,努力把文博系统干部职工都培养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有用之才。

(四)投入保障。一要在科学储备项目的基础上,多举措、多渠道,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力争使“xx”期间各级财政投入的文物保护经费逐年增加,积极探索社会资金投入文物事业的渠道和途经,确保文物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二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对具体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均负有监督管理责任,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严格财经纪律,严格资金监管,确保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思想保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过硬,作风才能过硬,工作才出成效,事业发展才有坚实的保障。我省文物系统是一支有优秀光荣传统,在全国文博界有较好声誉,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得到社会各界肯定和好评的队伍。这一形象源于几代文物工作者的精心培育和悉心呵护。但毋庸讳言,当前我省文物队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工作制度不完善,程序不周全,纪律不严明,监督不到位,特别是文物调查勘探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行为,文物保护工程中放松质量标准的行为,日常工作中办事拖拉、态度生硬、言语粗暴的行为等,有的甚至见诸报端,虽然是极个别的现象,但是影响了全省文物系统的整体形象。要认真查找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危害性,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不仅要把岗位看作是一种职业,更应当把它当作一种事业,作风要正,工作要实,时刻牢记使命、牢记职责,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共同维护文物系统敬业、高效、文明、廉洁的良好形象。

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当前,我省文物事业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不抓则失;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进则退。我们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求新,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开创河南文物事业科学发展的新篇章,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赞助商

赞助商